馳龍科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馳龍科chí lóng kē

    馳龍科(Dromaeosauridae)又譯奔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它們是群小型、細長的肉食性恐龍,繁盛于白堊紀(jì)。在非正式的用法里,它們通常被稱為“盜龍”,這個名稱因為電影《侏?紀(jì)公園》(Jurassic Park)出現(xiàn)的伶盜龍而開始盛行。馳龍科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奔跑的蜥蜴”,dromeus(δρομευ?) 意為“奔跑”,而sauros(σαυρο?) 意為“蜥蜴”。

         身體架構(gòu)

    馳龍科的化石被發(fā)現(xiàn)于北美洲、歐洲、北非、日本、中國、蒙古、

    馳龍科的腳部構(gòu)造模型馬達加斯加、阿根廷、以及南極洲等地。[1]它們首次出現(xiàn)于中侏?紀(jì)巴通階,約1億6700萬年前,并且存活到白堊紀(jì)末的馬斯特里赫特階,約6550萬年前,存活時間超過1億年。侏?紀(jì)的馳龍科化石僅發(fā)現(xiàn)牙齒,但沒有發(fā)現(xiàn)過身體部分的化石。

    馳龍科的獨特身體架構(gòu),有助于恐龍是種活躍且快速動物的理論,以及恐龍與鳥類是近親的理論。在羅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替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的1969年專題論文所做的圖解中[3]將恐爪龍描繪成快速奔跑的姿態(tài),這成為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古生物學(xué)重建圖。[4]馳龍科具有大型頭部、鋸齒邊緣牙齒、狹窄口鼻部、眼睛向前,顯示具有一定程度的立體視覺。[5]如同大部分的獸腳類恐龍,馳龍科的頸部長,呈S狀彎曲,身體相當(dāng)短。它們的手臂長,某些物種的手臂可以在胸前交叉,手部相當(dāng)大,上有三根長手指,第一指最短,第二指最長,手指上有大型指爪。[6]恥骨末端大,往尾巴基部延伸。第二腳趾上有恐爪龍。

    大型、彎曲趾爪。尾巴修長,尾椎長而低平,第14節(jié)尾椎之后缺乏橫突(Transverse process)與神經(jīng)棘。

    目前已發(fā)現(xiàn)部分馳龍科的身體覆蓋著羽毛,包含翼與尾巴上的大型、片狀羽毛,可能所有的馳龍科都有羽毛。這個理論是在80年代中晚期首次出現(xiàn),并在1999年得到證實。這些改變導(dǎo)致馳龍科在電影與重制模型中的形象不斷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