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地震遺址游 - 簡介
以“紀念、感恩、發(fā)展”為主題的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是汶川地震后第一個開放的地震遺址保護紀念地。公園開放后,游人絡繹不絕,因為景區(qū)停車場車位有限,需要當?shù)乜h交通局組織人員疏導,最多的一天,停放的車輛排出10多公里長。
“北川一日游,溫暖災區(qū)行”是北川羌族自治縣旅游重建的主題。在春節(jié)期間,北川老縣城遺址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極重災區(qū)綿竹市漢旺鎮(zhèn)每天接待游客都在千人以上。在地震重災區(qū)彭州市龍門山鎮(zhèn)回龍溝景區(qū)旁,建起了一個占地面積達到100多畝的真人CS野戰(zhàn)基地。
據(jù)四川旅游局透露,在春節(jié)期間到地震四川災區(qū)的游客超過700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18.69億元,占黃金周全省旅游總收入的四成。
地震遺址游 - 線路簡介
“北川縣城地震遺址一日游”線路包括:綿陽城區(qū)—北川縣城遺址—吉娜羌寨—尋龍山。北川縣城遺址游,目前只能在北川中學附近的半山腰“望鄉(xiāng)臺”遠眺已成廢墟的北川縣城,縣城基礎設施遭受毀滅性破壞,依稀可見的運輸公司、石油公司、北川大酒店、縣醫(yī)院等只能看見屋頂。吉娜羌寨是北川首個災后重建的羌族民居,69棟碉樓,極具民族特色,餐飲、住宿條件一流。以北川縣城地震遺址為核心內容的綿陽新型旅游地震游線路,設計了游客從陜西、重慶、成都、北京、上海等多個方向前往的行走方向,參觀景點也整合了李白故里、綿陽科技館、德陽三星堆、成都武侯祠等多個著名景點。
地震遺址旅游線將加大投入,整合北川、江油、安縣、平武災難旅游資源,全力打造地震遺址精品,形成災難旅游小環(huán)線,將地震災難旅游建設成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區(qū)。綿陽在2009年內計劃投資9億多元的55個重建項目和新建項目開工建設,現(xiàn)存景區(qū)全部恢復迎客。唐家山堰塞湖擬與北川國家地震博物館聯(lián)合創(chuàng)建5A級景區(qū),重點打造帶有科教性質的“模擬地震體驗館”、唐家山堰塞湖水上娛樂項目、堰塞湖周圍的休閑項目、湖畔花卉種植布景等若干項目。地震造成的廢墟、地裂與泥石流遺址將保存完好,供人們憑吊,接受地震科普教育、提供科學研究。
地震遺址游 - 爭論
地震遺址旅游迅速升溫,成為四川旅游的新熱點,但也引發(fā)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有網(wǎng)友說,這種旅游是“試圖把快樂建立在悲傷之上”,“把災難之地當作娛樂場所,不僅是對失去生命的人不尊重,也嚴重傷害受難人家屬的心”。
但另一部分網(wǎng)友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因地制宜,重振當?shù)亟?jīng)濟,讓活著的人生活得幸福,我想遇難者在天之靈也會欣慰。”
地震遺址游 - 建議
汶川地震后,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在地震遺址上建立博物館,目的是想從中挖掘出較高的人文價值,讓前來的游人真正得到一次心靈的震撼與洗禮,而不是抱著游山玩水甚至看熱鬧的心態(tài)。
四川大學旅游學院院長王挺之建議,在借助汶川地震遺址拉動旅游的同時,有關地震科普教育、抗震救災的典型實物藏品等,都應該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開放地震遺址首先需要照顧的是遇難者家屬的情緒和社會影響,在管理上務必做到規(guī)范、有序、嚴肅。如此,汶川地震遺址才不至于被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