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行星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矮行星(dwarf planet,亦稱侏儒行星)是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重新對太陽系內(nèi)天體分類后新增加的一組獨立天體,此定義僅適用于太陽系內(nèi)。簡單來說矮行星介乎于行星與太陽系小天體這兩類之間,但會議后天文學家對此類天體定義仍有爭論。

  • 詳細解釋


     一、定義

    在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中確認了矮行星的稱謂與定義,決議文對矮行星的描述如下:

    以軌道繞著太陽的天體。

    有足夠的質(zhì)量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固體應力,使其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的形狀(幾乎是球形的)。

    未能清除在近似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

    不是行星的衛(wèi)星,或是其它非恒星的天體。

    隨后并把三顆已知的天體:冥王星、原為1號小行星的谷神星與柯伊伯帶天體鬩神星劃入矮行星之中;而該會未來亦會把外海王星天體或者小行星帶的一些符合定義的太陽系天體劃入矮行星之列。與行星定義的不同處只在矮行星未能清除在軌道上相鄰的小天體,因而使冥王星從行星改列為矮行星,因為它未能清除柯伊伯帶上鄰近的小天體,而矮行星將選自傳統(tǒng)中被認為是較小天體的小行星。

    根據(jù)國際天文聯(lián)會(IAU)最新數(shù)據(jù),矮行星共有5顆:谷神星、冥王星、鬩神星、鳥神星、妊神星。

    二、候選矮行星

    名稱 分類 直徑 質(zhì)量

    2005 FY9(Easterbunny) 類QB1天體 1600–2000公里(?) 不詳

    Orcus 類冥天體 840-1880公里 6.2-7.0×1020千克

    塞德娜 黃道離散天體 1180–1800公里 1.7-6.1 × 1021千克

    2003 EL61(Santa) 類QB1天體 約1500公里 ~4.2 × 1021千克

    夸歐爾 類QB1天體 989-1346公里(?) 1.0-2.6 × 1021千克

    2002 TC302 黃道離散天體 ≤1200公里 不詳

    伐樓拿 類QB1天體 ~936公里 ~5.9×1020千克

    2002 UX25 類QB1天體 ~910公里 ~7.9×1020千克

    2002 TX300 類QB1天體 <900公里 不詳

    伊克西翁 類冥天體 <822公里 不詳

    在過去,查龍(冥衛(wèi)一)一直被視為冥王星的衛(wèi)星,因為到現(xiàn)在都還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來區(qū)分“雙星”(這里指的是兩顆行星、矮行星或小行星)與附屬衛(wèi)星。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lián)會會員大會原來的決議草案(5)中,查龍可能成為矮行星,原因是:

    查龍的大小與形狀滿足成為行星的條件。(在最后決議中,皆成為矮行星的必要條件)

    查龍與冥王星的質(zhì)量比,使得兩者的質(zhì)心位置落在兩者之間的空間中,而非在冥王星表面內(nèi)的一點。

    然而,這個定義在最后決議文本中并未被保留,在未來也不知是否會被加入。若相似的定義被采納,查龍將成為矮行星的一員。

    第二、第三和第四大的小行星(4號灶神星、2號智神星與10號健神星)也都可能成為矮行星,只要它們能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橢球體)。但目前還沒有足夠佐證資料。

    三、大小與質(zhì)量

    矮行星質(zhì)量和大小的上下限,在國際天文聯(lián)會會員大會的5A決議案中并沒有規(guī)范,沒有嚴謹?shù)纳舷?,即使一個比水星還大的天體,若未能將鄰近軌道的小天體清除掉,也許仍然會被歸類為矮行星。

    下限則是以能否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概念來規(guī)范,但是對這類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尚未定義完成。在國際天文聯(lián)會的5號決議案原先建議的是質(zhì)量大于5×1020公斤,直徑超過800公里,但是在最后決議的5A案中未予以保留,因此以觀測經(jīng)驗為依據(jù)提供的建議是要根據(jù)對象的歷史變化和構(gòu)成來作認定。

    根據(jù)部分天文學家的說法,新定義可能會使矮行星的數(shù)量增至超過45顆。

    四、軌道優(yōu)勢(Orbital dominance)

    阿倫、哈洛德、史蒂文和其它的天文學家對能否清除鄰近軌道的小天體做為矮行星和其它八顆行星的區(qū)別仍有爭議,因為要移除鄰近軌道的小天體必需經(jīng)由碰撞、捕獲、或是重力擾動。這個觀念是結(jié)合了軌道優(yōu)勢與使行星的候選者必須在質(zhì)量上比鄰近天體的總質(zhì)量大許多,矮行星則因為質(zhì)量太小而不足以像行星那樣對身處的環(huán)境造成重大的改變。而阿倫和哈洛德發(fā)現(xiàn)在最小的地球型行星和最大的小行星與庫柏帶天體之間的Λ有5個數(shù)量級的明顯差異存在:

    *ME 地球質(zhì)量。

    **Λ/ΛE = M2/P, 是質(zhì)量(地球質(zhì)量=1)平方除以公轉(zhuǎn)周期(年)之比值。

    ***µ = M/m,M 是天體的質(zhì)量,m是共享軌道的其它天體的質(zhì)量總和。

    五、矮行星和其它的太陽系天體分類

    國際天文聯(lián)會以天體在太陽系內(nèi)的位置、組成或歷史,在第26屆會員大會的5A決議案中,將太陽系的天體歸類為三種類別: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代替早先的分類。這個決議將小行星、外海王星天體(TNO)和彗星都視為太陽系小天體。

    沒有了這些分類(小行星、外海王星天體、和彗星),太陽系的天體都將歸類至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而她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后者類別的子集合。

    太陽系小天體在腳注3的文字說明是當前包含在太陽系的小天體,大多數(shù)的外海王星天體(TNO)、彗星、和其它的小天體,雖然在技術上仍是模棱兩可,但暗示了彗星和其它小天體是太陽系小天體的子集合。使用的字是大多數(shù),因而表明小行星和外海王星天體只是部份包含在太陽系小天體的分類之內(nèi)。這與谷神星、冥王星和Eris被歸類為矮行星,不是太陽系小天體的結(jié)果是一致的。

    一個合理的結(jié)論是:盡管已經(jīng)被歸類為矮行星,谷神星仍將繼續(xù)做最大的小行星,冥王星和Eris也依然是外海王星天體。

    六、種類

    國際天文聯(lián)會26屆會員大會的6A決議案認可冥王星是外海王星天體中新類型的標準。這個類別的命名和精確性質(zhì)并沒有定義,但在決議前的辯論中成員曾以冥王星對象、冥王星的天體來稱呼,但前者有貶損的意味并且在最后的草案中(6b)被摒棄了;后者在大會8月24日的表決中也沒有贏得多數(shù)人的認同。目前這個類別的名稱已經(jīng)被定為無名殘余。

    在進行定義的初期過程中,這個類別(稱類冥行星)曾被定義為軌道周期超過200年的行星,而且軌道傾斜比傳統(tǒng)大了許多。

    符合類冥天體一類只適合于外海王星天體中軌道周期、傾斜、和扁率像冥王星的天體。矮行星可能屬于也可能不屬于這一類,但所有這些的都是矮行星。

    除了冥王星之外,屬于這一類的天體仍都不明確,冥王星最大的衛(wèi)星查龍如果歸類為矮行星時,可能會另成一類。鬩神星和列在上面候選矮行星之列,軌道周期都在下限附近,但軌道傾斜度和扁率都有各自的特性,然而這些不都是等于或大于冥王星的天體??錃W爾的扁率和軌道傾斜則與類冥天體不盡符合。

    七、前景

    今年將再次討論是否將冥王星回歸到行星行列中。

    八、用行星指數(shù)界定矮行星

    把行星指數(shù)28.18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