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平原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北方大平原(拉丁語:Vastitas Borealis)是火星北半球的廣大平原,范圍為北緯54.7度以北,一般指不包含北極冠的平原地區(qū)。Vastitas為廣大的低原,borealis為北方。

    北方大平原-簡介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鳳凰”火星著陸探測器美國西部時間5月25日16時53分(北京時間5月26日7時53分)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極附近區(qū)域。這是1976年以來首次有探測器采用有動力方式成功登陸火星。在驚心動魄的7分鐘下落過程中,探測器先是成功打開了降落傘,然后又啟動制動火箭,時速從20400公里一路下降,最終用三條支腿實現(xiàn)了軟著陸。在探測器發(fā)回的信號證實這個史上第一個在火星北極著陸的探測器成功抵達目的地后,任務控制中心一片歡呼。人們相互擁抱,擊掌相慶。

    著陸后,探測器很快完成了太陽能帆板展開以及立體相機和氣象站支桿豎起等動作,并很快發(fā)回了圖像。NASA次日公布了該局“火星偵察軌道器”上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學實驗儀”(HiRISE)相機拍攝到的“鳳凰”乘降落傘下落的照片。這是首次有探測器為另一正在登陸火星的探測器拍照。HiRISE相機通常是對著正下方的,但拍攝這幅照片時側(cè)擺了62度(靠軌道器整體側(cè)擺來實現(xiàn))。3天后的5月28日,“鳳凰”展開了它的機械臂。由于“火星偵察軌道器”通信出現(xiàn)了小的故障,機械臂展開被推遲了一天,并改用“奧德賽”軌道器來中繼指令。經(jīng)過兩次試挖后,機械臂于6月6日挖起一鏟火星土壤,并送入所攜帶的分析儀器中。

    “鳳凰”的著陸區(qū)位于火星北極周邊一片稱為“北方大平原”(Vastitas Borealis)的平坦區(qū)域內(nèi),緯度相當于加拿大北部。所選著陸區(qū)巖石相對較少,地勢平坦,被稱為“綠谷”。由于自1960年前蘇聯(lián)發(fā)射首個火星探測器以來所有火星探測器的失敗率高達50%左右,項目團隊一直在為該項目的高風險擔憂。噴氣推進實驗室“鳳凰”探測器項目經(jīng)理戈爾茨坦說:“坦率地講,這是迄今最難的一項工作。我做夢也沒想到今夜的著陸過程會如此完美?!?/p>

    北方大平原(拉丁語:Vastitas Borealis)是火星北半球的廣大平原,范圍為北緯54.7度以北[1],一般指不包含北極冠的平原地區(qū)。Vastitas為廣大的低原,borealis為北方。本文介紹北方大平原和整個北半球低地。

    北方大平原-地形

    中央為北極冠,周圍環(huán)繞的就是北方大平原,再往外的平原大致可分成三區(qū),七點鐘方向的阿西達利亞平原、克里斯平原,三點鐘和兩點鐘方向的伊希地平原、烏托邦平原,和十一點多方向的阿卡迪亞平原、亞馬遜平原。有三個火山區(qū):九點鐘方向的塔爾西斯,一點鐘方向的埃律西昂,和伊希地平原西邊的大瑟提斯高原。四到六點鐘方向的是阿拉伯高地。

    北方大平原-侵蝕地形與冰河

    平原與高地的交界有一大部分為侵蝕地形(fretted terrain)--如同被刻畫般在高地邊緣分布交錯的長條谷地,呈現(xiàn)桌山大片分布的地形,因此地形以桌山(mensa,復數(shù)mensae)命名之。阿拉伯高地北緣,從克里斯平原往東依序為凱多尼亞桌山群(Cydonia Mensae)、都特羅尼勒斯桌山群(Deuteronilus Mensae)、普羅敦尼勒斯桌山群(Protonilus Mensae)(此兩者恰好是氘原子核、氫原子核)、尼羅瑟提斯桌山群(Nilosyrtis Mensae),過了伊希地平原,喜美利亞高地北緣則有尼本席斯桌山群(Nepenthes Mensae)、艾奧利斯桌山群(Aeolis Mensae)。

    自海盜號即發(fā)現(xiàn)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有流動狀的地形特征,稱為舌狀巖屑坡(Lobate debris aprons,LDA)和線狀谷底沉積(Lineated valley fill,LVF)。運用HRSC影像和其他觀測資料,發(fā)現(xiàn)這些應為被巖屑覆蓋的谷地冰河,屬于晚亞馬遜紀,可能是來自亞馬遜紀早期適合的氣候條件下在中緯度高原沉積的大量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