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黑尾苦惡鳥,拉丁名:Amaurornis bicolor,英文名:Black-tailed Crake ,小型涉禽,與紅胸田雞相似,但此鳥上體棕褐色與頭、頸及下體暗灰色形成鮮明對比,與紅胸田雞明顯不同。尾黑色,腿和腳紅色。被列為中國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黑尾苦惡鳥
【拉丁學名】Amaurornis bicolor
【命名時間】Walden, 1872
【英文名稱】Black-tailed Crake
【科屬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鶴形目、秧雞科、苦惡鳥屬
外形特征
黑尾苦惡鳥是小型涉禽。與紅胸田雞相似,但此鳥上體棕褐色與頭、頸及下體暗灰色形成鮮明對比,與紅胸田雞明顯不同。尾黑色,腿和腳紅色。
成鳥:兩性相似。額、頭頂、枕、頸側(cè)以及胸均暗石板灰色,后頸、背、翅覆羽和內(nèi)側(cè)次級飛羽亮棕褐色,初級飛羽和外側(cè)次級飛羽暗褐色。腰暗灰褐色,尾黑褐色。頦、喉棕白色,腹暗灰褐色,具暗橄欖褐色橫斑紋。體側(cè)與背同色,尾下覆羽黑褐色,腋羽棕褐色。
幼鳥:與成鳥相似,但虹膜褐色而不是血紅色。
虹膜血紅色。嘴綠褐色,端部色淡,基部有紅斑,此紅斑在繁殖期更鮮艷。腿和腳暗紅色至鮮紅色。
分布范圍
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qū)、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qū)。),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qū)(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qū)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香港、海南島。),中國有分布。[2]
國內(nèi)分布在四川(峨邊、涼山、樂山市金口河區(qū)瓦山)、貴州(江口)、云南(新平、耿馬、騰沖、麗江)和西藏(察隅、墨脫、門隅、洛瑜)。[1]
生活習性
黑尾苦惡鳥是高地物種,生活在海拔1 000—3 600 m處,也可生活在較低地帶,在云南為海拔400—2 500 m,在西藏為海拔2 500 m以下。棲息于水稻田中或其周圍的小片樹林、小片的沼澤地和林中小溪,有樹遮蔭的岸邊和有草的池塘,通常在植物濃密處隱蔽,在開曠地覓食。喜歡在一邊有植物覆蓋,另一邊有開闊草地的溪流活動,其生活習性很像紅腳苦惡鳥。晨昏從隱蔽處出來在草地上覓食,稍有驚動即逃到水中游泳、潛水,或飛到對岸隱蔽。受驚時跑動的姿勢為頭和尾向下大步奔跑,平時則為顛簸慢行。不善鳴叫,即使在繁殖季節(jié)也是如此。雜食性,吃蠕蟲、軟體動物、昆蟲和沼澤地植物的種子。啄食時動作迅速,雙翅下垂,尾豎立并頻繁擺動,也能在人類生活區(qū)附近的開闊地覓食。
生長繁殖
國內(nèi)未見有繁殖的記載。5月中旬至8月底在印度繁殖,8月上旬在泰國西北部的因他暖山見到2只成鳥和3只幼鳥(del Hoyo et al.,1996)。巢建在林下灌木周圍的潮濕地面上,或建在灌木上、樹上,離地面1—2 m,最高為7 m,也建在被水稻田包圍的、或水稻田與水稻田之間的小片沼澤地中。單配制,兩性共同筑巢。巢粗放,用細樹枝和雜草松散搭成。每窩產(chǎn)卵5—8枚,雌雄輪流孵卵。卵很像紅腳苦惡鳥的,但顏色更鮮艷。8枚卵的大小平均為33.9 mm×26.1 mm,最大36.3 mm×25.3 mm和35.3 mm× 27.0 mm,最小31.3 mm×26.1 mm和32.3 mm×25.1 mm(Baker,1929)。
遷徙
在云南省雖為留鳥,但在哀牢山者龍進行鳥類遷徙研究時,曾在夜間捕獲此鳥,說明黑尾苦惡鳥也有一定的遷徙性。在貴州為旅鳥或留鳥。在越南北部和老撾僅有冬季記錄,季節(jié)性擴散不明。數(shù)量稀少,未見有數(shù)量統(tǒng)計報道,在中國被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科屬
黑尾苦惡鳥最初根據(jù)印度大吉嶺的標本,定名為黑尾田雞 Porzana-bicolor Walden,國內(nèi)一直沿用至今;但由于苦惡鳥屬和田雞屬(Porzana)的分類不夠充分,因此在這兩個屬之間常有交叉。根據(jù)苦惡鳥屬的秧雞在體色上以素色和暗色為特征,或以黑色為主,或帶有橄欖褐、暗褐、石板灰和棕色,國外作者多把本種列入苦惡鳥屬,如 Baker,1929;Howard and Moore,1991;Monroe and Sibley,1993;del Hoyo et al.,1996;Clements,200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