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泉學院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幽泉學院(Deep Spring College),建于1917年,坐落在美國荒漠山谷,與世隔絕。每年招20多名學生,只招男生,錄取率比哈佛低,錄取難度更大,挑人更加苛刻。學制兩年,學費和生活費全免,學生要參與耕種、放牧。這所特立獨行的牛仔式大學,是許多優(yōu)秀學生的烏托邦,同時也成為美國高等教育實驗的成功典范。創(chuàng)辦人盧西恩•盧修斯•納恩認為,物質(zhì)世界充滿罪惡,真正的偉人要能傾聽“荒漠的聲音”,并為深泉學院定下了影響至今的校訓:勞動,學術(shù),自治(labor, academics, and self-governance)。

    中文名:

    幽泉學院

    外文名:

    Deep Spring College

    校訓:

    勞動,學術(shù),自治

    創(chuàng)辦時間:

    1917年

    類別:

    兩年制大學

    所屬地區(qū):

    美國—加利福尼亞

  • 詳細解釋


     創(chuàng)辦背景

    幽泉學院(Deep Spring College),建于1917年,坐落在加州沙漠深處的一座山谷中。 學校每年只招收二十幾名學生,而且只招收男生,全部學生得到的各種資助每年達到5萬美元。每個學生只需自己買書和日用品,學費生活費均由學校提供。這是一所兩年制大學,學生們在這里完成大學頭兩年的學習,然后轉(zhuǎn)到其他大學繼續(xù)學習。

    幽泉學院創(chuàng)辦者叫盧西恩·盧修斯·納恩。納恩原本是一位企業(yè)家。但是他在科羅拉多開金礦的時候,由于開礦急需大量的電源,于是他改行開了電站。

    隨著納恩的電站不斷擴展,需要大量的人手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去維修傳輸線路。那時候電力還是一個新事物,沒有太多的人懂行。納恩于是決定自己培養(yǎng),他招了一批頭腦靈活、身體強壯、手腳勤快的年輕人,平常在電廠勞動、學習,一旦線路出現(xiàn)故障,就出去維修。納恩除了支付他們工資以外,還免除了他們的生活費和培訓費,這便是“幽泉學院”的原型。

    由于納恩越來越“不務正業(yè)”——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辦學上來,后來他在加州終于找到了今天的這塊占地50平方英里的沙漠,開辦了這所坐落于山谷中的大學。

    錄取情況

    幽泉大學錄取率比哈佛等大學還要低,只有頂尖高中畢業(yè)生才有機會申請。學院每年向SAT考試中排名靠前的男生發(fā)放邀請,最終只錄取10至15名新生,錄取率通常只有10%。

    幽泉學院在挑選學生的時候條件極為嚴格苛刻,被錄取者的SAT平均分與哈佛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的新生錄取分數(shù)相當。此外,申請者在錄取之前要接受兩輪面試的檢驗,第二輪面試還必須到學校校園接受為期3天的農(nóng)場勞動和課堂考驗。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在過去10年里,16%的“幽泉學院”學生轉(zhuǎn)學到了哈佛大學,13%轉(zhuǎn)學到芝加哥大學,7%轉(zhuǎn)到耶魯大學,7%轉(zhuǎn)到布朗大學。其他轉(zhuǎn)學的學校還有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康奈爾、斯坦福乃至牛津大學等名校。

    事實上,幽泉大學同樣接受國際學生,只是由于名聲不大,外國人不知道而已。在美國,每年數(shù)以萬計的頂尖高中畢業(yè)生申請該校,但只錄取26人。

    比哈佛還牛的學院

    在絕大部分人的理念里,哈佛大學是絕對的世界第一,但是來自美國權(quán)威的《普林斯頓評論》的數(shù)據(jù)卻顯示,有一所默默無名的學校在錄取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上堪比哈佛大學,甚至錄取難度更大,挑人更加苛刻。這所學校就是很多中國人聞所未聞的——Deep Springs College深泉學院

    The Best 368 college (2009 Edition)

    生活質(zhì)量得分:幽泉學院 99 哈佛大學 88

    學術(shù)質(zhì)量得分:幽泉學院 99 哈佛大學 99

    師生比: 幽泉學院 1:4 哈佛大學 1:7

    錄取率: 幽泉學院 7% 哈佛大學 9%

    入讀率(被錄取后選擇就讀該校的學生比例):幽泉學院92% 哈佛大學79%

    從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看處,幽泉學院不僅錄取難度比哈佛大,一旦被幽泉學院錄取,學生選擇這所學校的意愿更強烈。

    學院介紹

    這個坐落在美國荒漠山谷、頗為特立獨行的牛仔式大學,從1923年建立以來,就是許多優(yōu)秀學生的烏托邦,同時也成為美國高等教育實驗的成功典范。26名學生在一個上千公頃、與世隔絕的牧場上耕種和放牧兩年。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Los Angeles, California)向北驅(qū)車5小時,再坐3個小時的長途汽車,最后乘校園Bus翻過一座2000米的高山,就到了位于沙漠深處的深泉學院,這里離最近的小城鎮(zhèn)也有30英里。

    這所兩年制男校,于1917年由身為電力大亨的盧西恩·盧修斯·納恩出資創(chuàng)辦,納恩認為,物質(zhì)世界充滿罪惡,真正的偉人要能傾聽“荒漠的聲音”,并為幽泉學院定下了影響至今的校訓:勞動,學術(shù),自治(labor, academics, and self-governance)。學院的管理異常嚴格,不經(jīng)允許不得離開校園,嚴禁接觸酒精,也不提倡看電視。電話和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常由于惡劣的天氣而中斷,報紙則是通過郵局寄過來的,通常都要晚兩天。目前學校由26名學生,3位管理者,8至9名教授以及5名校工組成。

    學生學習兩年畢業(yè)后可獲得準學士學位,大多數(shù)畢業(yè)生都會去著名的大學繼續(xù)深造,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 學和牛津大學等。畢業(yè)生中有三分之二拿到學士學位,更有二分之一獲得博士學位。

    目前該學院大約有26人在校就讀。學院有3位管理者,8至9名教授以及5名校工。教授的任期可以長達數(shù)年。

    教育特色

    勞動

    一旦被深泉大學錄取,那就意味著你省下了每年大約5萬美元的學費和生活費,學校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全額助學金。但但代價是每個星期20個小時的苦力勞動。學生們必須和校工一起在牧場放牛、耕種。每一個人都是這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q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深泉教會大家的一個道理是:理解每人應有自己的職責。不論是廚師、送牛奶的、技工,還是飼料工和圖書管理員,都對整個團體的利益至關(guān)重要。如果你修不好拖拉機,可能誰都吃不上飯。

    課程安排為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自我管理

    幽泉學院的辦學宗旨是:“勞動,學習,自我管理”。

    學院的農(nóng)場上有大片的牛群和紫花苜蓿。每名學生一周要完成20小時的勞動。他們的原則是,因為你要吃飯,所以你要煮飯;因為籬笆需要加固,所以你要加固籬笆。學生們上午上課,中午在鐘聲召喚下去食堂吃飯、開會和討論各種事情,下午參加勞動。由于學校建設(shè)在牧場上,學校的勞動包括擠奶、在食堂做飯等等。有時候勞動會持續(xù)到晚上,但學生們的課業(yè)一點不輕松,一學期仍然要學完三門到四門課程。 該校最有特點的是學生們的自我管理。學校的一切日常管理都由學生們自己負責,包括學校開什么課程、任免教授、新生錄取,都由學生董事會參與,而且決定權(quán)很大。每年全體學生還要舉行一次公投,決定是否開始招收女生。不過,這么多年的投票結(jié)果一直沒有改變——學校仍然只招收男生。

    自我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學生們在兩年之內(nèi)要獨立的生活并作出對未來的打算。這26名學生不準離開山谷,也不準碰酒和毒品。除此以外,他們可以作任何決定———決定接納誰,制訂其他紀律,甚至招收和解雇教師。在組織招生面試的時候,坐在面試者面前的是由9位在讀學生組成的招生委員會,這里的學生決定他們到底希望什么樣的年輕人做自己的學弟。

    校長有可能在冬天凌晨4點敲響學生宿舍的門,宣布說,“牛奶場被淹了。”卻并不指揮大家該做什么。這也正是整個深泉大學的目的:學習在沒有建議的情況下處理問題。

    雖然與那些大興土木的其他大學相比,幽泉學院的外表遠稱不上氣派,但是校內(nèi)圖書館、教室等設(shè)施一應俱全。學校通過衛(wèi)星天線上網(wǎng),速度不快,但對于一所26個學生的大學也夠用了。學校的操場就在校內(nèi)那座遼闊的牧場上。

    一對一授課

    幽泉學院的老師和大學理事會里,既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有從各地聘請的大牌教授,也有過去的校友。學校有一條規(guī)定:教授夜間房屋走廊的燈不能關(guān),以便學生們可以隨時敲門進去一對一地討論問題。大學里很多時候一個班只有幾個人,甚至是一對一的教授課程,學生要想偷懶,幾乎門都沒有。

    課程學習

    Christian Stayner(右)和Jack

    Murphy教授正對著一張深泉山谷的地圖討論

    據(jù)了解,“幽泉學院”的課程特別重視英文寫作和演講,加上常年緊張的課程學習,長時間的體力勞動,還有在沙漠里培養(yǎng)出來的自律與自我管理能力,堅韌的性格與合作精神,所有這些學生的品質(zhì)無疑都是哈佛這類以培養(yǎng)領(lǐng)導者為己任的一流大學所看重的,難怪那么多學生可以輕松地轉(zhuǎn)學(而不是考)到一流大學。

    學員們的學習熱情相當高。下課時間雖然到了,可總會有些學生請老師到草地上繼續(xù)討論。學員還反復要求每周多開幾節(jié)課。一些名校教授不惜降低年薪到這里來執(zhí)教。曾任耶魯人文學教授的戴夫·阿恩特在深泉每學期(8周)布置的閱讀作業(yè)包括4000多頁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著作和幾百頁文學評論,“我看美國不會有哪所大學會布置這么多作業(yè)、上課還有學生像他們這樣積極回應的。”

    學員們在深泉完成兩年的學業(yè)之后可以得到Associate(副學士)學位,而將近80%的畢業(yè)生離開深泉大學后直接到哈佛、耶魯、布朗、哥倫比亞、康奈爾和牛津大學等名校讀大三,其他人則會先志愿服務一年。3年來,深泉畢業(yè)生已第5次拿到杜魯門獎學金———一項獎勵為公眾服務的學生的至高榮譽。

    事實上,“幽泉大學”同樣招錄國際學生,只是由于“名聲”不大,外國人不知道而已,而且他們的“學術(shù),勞動,自我管理”的管理方式,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但在美國,有不少人支持這種大學的理念,雖然每年只錄取區(qū)區(qū)20多人,可是申請的頂尖高中畢業(yè)生卻數(shù)以萬計。

    幽泉學員對學院的教學看法

    學員們在深泉完成兩年的學業(yè)之后可以得到Associate(副學士)學位,而將近80%的畢業(yè)生離開深泉大學后直接到哈佛、耶魯、布朗、哥倫比亞、康奈爾和牛津大學等名校讀大三,其他人則會先志愿服務一年。年來,深泉畢業(yè)生已第5次拿到杜魯門獎學金———一項獎勵為公眾服務的學生的至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