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變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 詞語解釋
    é biàn ㄜˊ ㄅㄧㄢˋ

    訛變(訛變) 

    亦作“譌變”。 訛誤變易。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河水三》:“ 吐京郡 治故城,即 吐軍縣 之故城也。胡 漢 譯言,音為訛變矣。” 宋 錢易 《南部新書》庚:“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門為牙門,字稱訛變轉為衙。”

  • 詳細解釋


     語詞訛變現(xiàn)象的發(fā)生,也與語用因素有關。言語行為中,理解對語義的超越,表達對語義的創(chuàng)造,使語詞的語義發(fā)展變化,這種語義的變化導致了語詞形式的變化。這種變體可以叫做語義變體。例如《詩經(jīng)•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一句,是描寫桃花的盛開,“夭夭”就是茂盛的樣子。但后來卻演變出一個與之意思毫無關聯(lián)的“逃之夭夭”來。這種變化,應該是詼諧的說法引起的,即表達者為了取得詼諧的效果,在表達時故意超越原來的語義,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臨時性的新語義。而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仿效,于是逐漸流行了開來,這種臨時性的新語義也就沉淀了下來成為一種固定的語義。由于新的語義與原來的語義毫無意義上的關聯(lián),為了區(qū)別,“桃”字也就被改為“逃”字。這種訛變就如現(xiàn)代網(wǎng)絡語言所帶來的語詞的變化,如“美眉”、“灌水”。當然,這些網(wǎng)絡語言能否沉淀下來進入現(xiàn)代漢語的“內核”,還要經(jīng)歷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