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銅器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仿古銅器fǎng gǔ tóng qì

    制作藝術盛行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商朝后期的司母戊大方“鼎舉世聞名”,另外“四羊方尊”和戰(zhàn)國時期的“嵌錯賞樂銅壺”,也是古代青銅器的精品。所謂仿古銅器。就是藝人們采取一種特殊的工藝手段,使鑄造與繪畫、雕刻、鑲嵌相結合,仿制古代散見于世、為數(shù)甚少的青銅文物,供人們鑒賞和珍藏。濰坊仿青銅器制作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產(chǎn)品主要是仿制爵、鼎、盤、爐以及佛像、鳥獸和人物等。當時一個名叫胥倫的農(nóng)民,生性聰敏,巧于手工制作,并擅長書畫。為了糊口,他鑄造假漢印和古代造像,冒充真品,賣給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陳介祺。當陳介祺發(fā)現(xiàn)是冒牌假貨后,并沒有責怪他,反而盡出個人所藏三代青銅器、六朝佛造像、印章等文物,與他共同研討,以求仿制。經(jīng)過協(xié)作,采用拔臘翻砂法仿制,制品惟妙惟肖,幾乎亂真。從此胥倫名揚四方,因其技藝精湛,晚年赴京為國子祭酒王懿榮等鑄印,很受器重。此后,仿古銅器在濰坊廣為傳播。新中國成立后,仿古銅工藝迅速發(fā)展,品種已由過去的幾個增加到現(xiàn)在幾十個,且在質量上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上銹工藝,在原來一兩種的基礎上,增加到出士銹、家藏銹、黑漆銹、鎏銀等六種技法,使制品上的斑銹逼真,色澤肖似天成。長保存,顏色不變?,F(xiàn)在濰坊已成為全國重點仿古銅器產(chǎn)地之一。其代表作有“長信宮燈”、“毛公鼎”等,“毛公鼎”原件是清朝同治年間在陜西出土的西同青銅器,曾被當時濰坊金石學家陳介祺收藏,后流失國外。為使這件真品重現(xiàn),解放后老藝人靠手頭上的拓片和其他資料的借鑒,著手研究和復制工作,終于在1982年復制成功。這只仿制的毛公鼎,內壁鑄有銘文497字,保持了原件的風貌和神采。“長信宮燈”是本世紀六十年代末在河北滿城出土的西漢文物,也是一件藝術水平極高的 珍品。其造型是一位面目清秀的坐狀宮女,手托圓筒帶罩的燈臺,燈臺底部可以盛水。點燃油燈、時,油煙可以通過連接燈罩和宮女手臂、身軀及盛水底座的圓管而漸漸消失,起到了很好的消煙除塵作用此外,“馬踏飛燕”“文王鼎”、“雞魚爐”,以及那些小巧玲瓏古樸精一致的“觀世音”.“笑面神佛”等,都仿制逼真,暢銷國內外。現(xiàn)在濰坊已經(jīng)把仿古銅藝術和木器嵌銀工藝相給合。制作出更多的產(chǎn)品。如“四扇博古掛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