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樓文化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在畢業(yè)收獲的季節(jié),大學校園的學生公寓上演了一場場集體喊樓秀。有人說這是醞釀四年的內(nèi)心話的一次瀟灑傾瀉,有人說這是用狂歡的方式為大學四年畫上完美的句號。喊樓年年有,今年花樣特別多。也畢業(yè)生把離別愁緒晾在涼席上。聽,他們的表白:“高家有女,持重含蓄”;聽,他們的叮嚀:“聽娘的話,早點生娃”;看,他們的期冀:涼席上寫“后會有妻”。

  • 詳細解釋


     喊樓文化的興起

    畢業(yè)在即,用歡笑與吶喊為自己喝彩、為別人鼓舞未嘗不可。畢業(yè),收獲果實,承載希望。然而,他們頭腦從來沒有停止過的,是沉甸甸的思考。畢業(yè),意味著用真本領(lǐng)去驗證四年的成果,意味著相伴四年的學子各奔東西,意味著要重新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做出抉擇與探索。畢業(yè)聚餐,觥籌交錯,歡欣鼓舞。那些平日滴酒不沾、內(nèi)向羞澀的人在畢業(yè)筵席上卻醺醺大醉,吐出一番苦話。

    帶著這種理解,在人聲吵鬧的夜里,有人選擇沉默,有人感嘆兩句就把牢騷按捺于心。于是,喊樓秀頻繁地閃現(xiàn)在高校各個角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喊樓者激情橫溢,對詩、對唱,偶爾配上即興舞。校內(nèi)外媒體盯緊高校喊樓的新亮點競相報道。今天報道某某高校“喊樓喊出新花樣”,明天報道“畢業(yè)生喊樓奇招百出”,掀起一番番熱潮。事不關(guān)己者有空湊個熱鬧,沒空一笑了之。而那些離校在即的畢業(yè)生在媒體的渲染影響下漸漸形成競逐心理,未雨綢繆,為上演一場“有看頭”的喊樓秀挖盡心思。

    男生主動要求濕身

    中大的喊樓傳統(tǒng)已經(jīng)持續(xù)了十幾年,每年到了畢業(yè)時都異?;鸨?。每到晚上,一群男生或女生在對方的樓下喊,或表白或祝福,樓上的人則隨聲附和,并配合對方要求往喊樓者身上潑水,直到樓下的同學全身濕透。場面異常熱烈。

    在廣外,畢業(yè)“喊樓”也是如火如荼。當被問到“喊樓”的感覺,全班男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一個字,爽!”

    喊樓新招獻上詩詞

    以前,喊樓的人只是扯著嗓子喊“××,我愛你”,或者來首流行歌曲。但現(xiàn)在,畢業(yè)生們已覺得這樣不過癮。今年,中山大學的同學別出心裁,最近都在比比誰的喊樓更有創(chuàng)意。中文系的男生們都有不俗的文筆,給班里每個女生都編排了詩句,喊樓時一一獻上:

    “高家有女,持重含蓄,美食專家,高朋齊聚,才女美貌,現(xiàn)聘女婿,海南有房,可以考慮。” “浣鋆彭氏懷絕技,殺入公司真不易,眼下工資雖不高,至少也有八千幾。”而被喊樓的女同學們,也不能沒有表示,不停從樓上向下潑水,直到樓下的男同學全身濕透,這才罷了。

    畢業(yè)床單創(chuàng)意無限

    “后會有妻”——這句被善意篡改的一句話,在即將離校的中大男生中廣為流傳,甚至被人寫在涼席上掛在樓道里。與這句話一起掛在樓道的,還有“聽娘的話早點生娃”、“哥們你喝夠了嗎”、“人間還是離恨多”等充滿了離別憂傷的另類詞句。

    隨著網(wǎng)絡(luò)的發(fā)達,大學生創(chuàng)意思維層出不窮,表達情緒又吸引眼球。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學生論壇一篇帖子中,記者看到,該校青島校區(qū)一學生公寓懸掛了一個床單條幅,寫著:“姐輕輕地走了,不帶走一個爺們”,戲謔中帶著淡淡的憂傷。而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多個畢業(yè)被單風靡網(wǎng)絡(luò)。其中“姐已不在北航,北航卻流傳著姐的傳說”,最為讓人印象深刻。

    建議設(shè)喊樓比賽

    對于畢業(yè)“喊樓”事件,“被喊者”則反應(yīng)不一,大部分人表示支持或者接受這樣的“喊樓”活動,因為“一生人一次的大學畢業(yè),應(yīng)該留下點什么東西”。但是有大四的女生認為“很無聊”、“自己不會參與”,甚至說“喊樓”嚴重影響了大家休息,不值得提倡。

    “要是可以搞個什么比賽之類的,也可以對比一下各個學校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在規(guī)定時間讓大家盡情發(fā)泄,這樣不會影響別人休息,自己還可以盡興。”廣外大三學生小李說。

    “高家有女,持重含蓄,美食專家,高朋齊聚,才女美貌,現(xiàn)聘女婿,海南有房,可以考慮。”

    “浣鋆彭氏懷絕技,殺入公司真不易,眼下工資雖不高,至少也有八千幾。”

    喊樓評價

    這種年輕人的狂歡很快傳染到其他假日,甚至還演變成喊樓求愛、喊樓慶生日。詩詞歌賦、舞蹈、潑水、灑花迅速在媒體中閃亮登場,這些新增加的元素悄悄進駐到“秀”中,受到廣泛爭議。如果我們同樣追逐這種炫耀心理,如果我們?nèi)萑踢@種炫耀心理進入到白熱化狀態(tài),過節(jié)時我們自豪地對旁人說:“姐(哥)不是在過節(jié),是在作秀。”那么終有一天,當我們勤勤懇懇地完成了大學四年學業(yè),最終卻得到理智者的一句諷刺:“你不是畢業(yè),是作秀!”

    喊樓不論在參與者的范圍還是在形式的發(fā)掘上,都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fā)展。雖然它散發(fā)著青春的魅力,但如果你堅信青春的愁苦不因一次吶喊而煙消云散,如果你把喊樓當作無所作為的年輕人在湊熱鬧,那么,何必還陷入到“被喊樓”的泥潭之中?如今,喊樓已從原來的情感宣泄,被部分人扭曲為作秀表演。這種起哄不僅是個人行為,它同時需要承擔旁人的感受和學校的認可。既然那么多學校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站在人文關(guān)懷的角度照顧學生的感情。那么,作為學生也應(yīng)該為旁人的感受和學校的秩序做出理智的承諾。因為,文明離校不只是張空頭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