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勝利之吻,1945年8月14日,紐約街頭和廣場上到處都是慶祝二戰(zhàn)勝利的人群,人們情緒亢奮,素不相識的人也彼此擁抱和親吻。在時代廣場上,一名水兵和一名白衣護士萍水相逢了,他們也相擁在一起,深情而吻。然而兩人擁吻的場景正好被攝影師阿爾佛雷德•艾森斯塔德及時捕捉了下來,這一瞬間成了美國《生活》雜志的封面照片。這張照片從此廣為流傳,被譽為“勝利之吻”。
概述
勝利之吻也稱作勝利日之吻、世紀之吻是指在1945年8月14日(北京時間8月15日)發(fā)生在紐約時代廣場的一幕親吻。時值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紐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慶祝勝利。一位水兵在時代廣場的歡慶活動中親吻了身旁的一位女護士,這一瞬間被《生活》 雜志的攝影師阿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抓拍下來,成為傳世的經(jīng)典歷史畫面。 從此以后,每年8月14日都有數(shù)百對男女在時代廣場重現(xiàn)“勝利日之吻”,以紀念二戰(zhàn)結束。
勝利日之吻的轟動也引起了一定的爭議有人認為作品有擺拍嫌疑,人物服裝與當時氣候不符,還有它的畫面構圖又是那樣的精準。
人們也一直在尋找著照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直到1979年女主人公伊迪絲·庫倫·謝恩才現(xiàn)身,而男主人公格倫·麥克達菲在2007年8月終被確認。
女主角
1979年也就是在30多年后女主人公伊迪絲·庫倫·謝恩才現(xiàn)身,伊迪絲說,她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立即認出了自己,不過那時她還是一名27歲的年輕姑娘,一時覺得很尷尬,所以沒有對任何人提起這件事。后來,伊迪絲到了加利福尼亞,結了兩次婚,生了三個孩子。她還辭去了護士的工作,成為一名幼兒園老師,這一干就是30年。直到1979年,她才寫信告訴艾森斯塔德說,她就是照片中的女護士。艾森斯塔德看完來信后非常激動,立即飛往加利福尼亞,證實伊迪絲確實就是照片上的女主角。
伊迪絲·庫倫·謝恩于當?shù)貢r間2010年6月20日在洛杉磯逝世,終年91歲。伊迪絲·庫倫·謝恩一生中有三個兒子,六個孫子(女)和八個曾孫(女)。[
回憶
“沒看清誰在吻我”在塑像亮相的當天,照片中的女護士伊迪絲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她如今住在加利福尼亞州西南面的海濱城市圣莫尼卡。她回憶說,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這一消息傳到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時,她正在時代廣場上。廣場上的人們都非常激動。突然,她被身邊一名素不相識的海軍戰(zhàn)士拉過去親吻。伊迪絲說:“我當時大腦里面一片空白。但沒有反對他吻我,因為他曾經(jīng)為正義而戰(zhàn),同時也為我而戰(zhàn)。那是好長的一個吻啊!他把我放倒在他的手臂上,我覺得就像是在跳舞??上夷菚r把眼睛閉上了,沒有看清楚到底吻我的人是誰。不過,我真希望能有機會跟他聊天,至少問問他叫什么。”
2005年11日,伊迪絲為“勝利之吻”彩色雕塑揭幕,雕塑中的士兵和護士栩栩如生,它將在時代廣場一直展出到8月14日,之后它將被送至美術館收藏。
伊迪絲首次見到這具雕塑時表示:“我想它傳達了愛、浪漫、和平與未來的真諦。”
男主角
勝利日之吻引起世人關注后,有20多人聲稱是男主角,但他們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jù)。對此,伊迪絲解釋說,因為那天大家都很激動,擁抱、接吻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也許那些接吻的人,都以為自己就是照片中的那位呢。她說:“我經(jīng)歷過許多美好的吻,但是時代廣場上這個素昧平生的水兵給我的吻卻是意義最深、影響最廣的一吻。”
男主角終現(xiàn)身
2007年8月,對于男主角的尋找終于塵埃落定,他就是現(xiàn)年80歲的格倫·麥克達菲。“基本確定是他” 據(jù)美國媒體4日報道,“世紀之吻”的男主角身份得到了著名資深法醫(yī)鑒定專家洛伊絲·吉布森的確認,她認定照片上的美軍水兵就是現(xiàn)年80歲的格倫·麥克達菲。吉布森說,她對麥克達菲進行了細致周密的調查。她讓麥克達菲穿上海軍服重演當年的情景,并拍攝照片。不同的是,原本懷中的護士用枕頭代替。隨后,吉布森仔細測量和研究麥克達菲身體的各部分,包括耳朵、面部骨骼、發(fā)際線、手腕、指關節(jié)和手部等,并與當年原始照片的放大版進行對比。她進行了仔細的比對,并且對“候選”男主角進行了測謊,最后過濾了11個人之后,證實格倫·麥克達菲就是照片中的水兵。
愿望終于實現(xiàn)
麥克達菲出生于北卡羅來納州,曾有過3任妻子,并育有3個孩子。他當過半職業(yè)棒球手和建筑工人,還曾在美國郵政管理局工作?,F(xiàn)在,麥克達菲已患肺癌,他想在去世前讓全世界知道,他就是二戰(zhàn)經(jīng)典照片中的男主人公。現(xiàn)在,他的愿意終于得以實現(xiàn)了。麥克達菲對吉布森的鑒定結論非常滿意,感到欣慰不已。他至今還清楚記得當年的情景。
回憶
麥克達菲說,當時他年僅18歲,正在紐約換乘火車前去看望女友。這時他突然得知日本宣布投降和戰(zhàn)爭結束的消息。他回憶道:“我當時欣喜若狂,直沖到大街上。這時,我看到那名護士,她面帶微笑,向我呼喊。我徑直走到她身邊,親吻了她。”
麥克達菲解釋說,他當時沖動之下親吻那名護士,是由于意識到哥哥即將從日本一處集中營獲釋。“我和那名護士一句話也沒說,之后我就離開廣場去看望女友了。”
爭議
60年來。因勝利日之吻特殊的歷史背景也曾引起很多爭議。有爭議說;作品有擺拍嫌疑,人物服裝與當時氣候不符,還有它的畫面構圖又是那樣的精準。
雕塑
像根據(jù)經(jīng)典照片《勝利之吻》創(chuàng)作的雕塑,矗立在圣地亞哥海軍基地附近。這座雕塑大約8、9米高,人物造型基本上依據(jù)照片,穿深色海軍服的士兵激情地擁吻女護士。
2005年60年后的8月11日,根據(jù)這張“勝利之吻”照片制成的彩色雕塑終于在紐約時代廣場展出,為雕塑揭幕的正是當年照片中的女主角伊迪絲。這座雕塑是由藝術家斯沃德·約翰遜創(chuàng)作的,它被命名為《無條件投降》。雕塑中的士兵和護士栩栩如生,它在紐約時代廣場一直展出到8月14日,之后被送至美術館收藏。據(jù)悉,當伊迪絲首次見到這具雕塑作品時表示:“我想它傳達了愛、浪漫、和平與未來的真諦。”
歷史意
在紐約時報廣場上,人們沉浸在“二戰(zhàn)”勝利的喜悅之中。一個年輕的水兵,興奮地拉過一位女護士擁吻——這個鏡頭被《生活》雜志記者拍攝下來,作為慶祝“二戰(zhàn)”勝利的經(jīng)典形象流傳至今。它雖然是短暫的瞬間,卻表達了人們歡慶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真實情感,具有超越時空的歷史意義。
這個著名的勝利之吻把一場世界大戰(zhàn)所給人類帶來的情感狂瀾揭示得如此貼切和透徹。和平的喜悅在兩個彼此陌生的異性的嘴唇之間交流,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濃縮在激情的嘴唇之上。只是一個吻而已,但是這個吻已經(jīng)超出了吻的尋常意義,從生物層面升華到了精神層面,從兩性間的親昵表達演化為了一種人類的喜悅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