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二代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拆二代”是相對“官二代”、“富二代”而提出來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多數是80年代后出生的城市近郊的人。他們繼承了父輩們留下的房產,在城市擴建的時候,由于拆遷補償而突然一夜之間暴富,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中越來越多地發(fā)生了問題,成為一種令人擔憂的社會現象。 

    “拆二代”一詞首先出現在2010年5月18日的《北京日報》上的一篇題為《巨額拆遷款,農民該怎么花?》的報道,并被光明網、網易、新華網等各大網絡媒體轉載。該文報道了隨著北京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京郊村民在獲得幾十萬以上的拆遷款和數套回遷房的同時,也有了不少問題。比如拆遷農民的“三無”:種田無地、就業(yè)無崗、社保無份。[1]該文特別關注了“拆二代”,指出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在暴富之后,心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化,比富、奢侈、厭學的現象比比皆是。  

    因拆致富的城中村居民經歷一夜暴富的神話后,有的開上了豪車,買下數萬元的名包名表;有的依舊默默干著低薪工作,過著本色生活;還有的則用這筆錢去創(chuàng)業(yè);更有的或賭博輸光或揮霍一空,淪落為社會問題。“拆二代”們的財富也引來社會的注意,有人在天涯論壇發(fā)帖稱——找不到富二代、官二代,那么就嫁“拆二代”。 

    拆二代遍布在大城市的郊區(qū),從小受教育條件有所限制,父母大多是郊區(qū)的農民兄弟。在暴富前,“拆二代”大多數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他們生活在城鄉(xiāng)結合部,游走于城市的邊緣,沒有城市人優(yōu)良的條件,但比起地道的農村人,他們又有優(yōu)越感。在真正的城市人面前,他們有自卑心理,在農村人面前他們又顯得比較高傲。這種矛盾的成長經歷,往往導致他們既看不起農村人,又羨慕城里人。在很多時候,他們靠賣菜或到城里打工維生,多數人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綜合素質普遍不高,既沒有城里人的優(yōu)雅,又沒有農村人的樸實。內心想高雅,高雅不起來,他們沒有多少金錢,更沒有文化底蘊。很多年輕人都有一些小市民的習氣,由于離市中心很近,往往喜歡混跡于城市之中,甚至成為城市里比較難以管理的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