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xuān xìng
宣姓
宣姓是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七十八位的姓氏。到2009年1月為止,宣姓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未進入姓氏排行前三百位。宣姓起源有三個說法,一說是宣姓來自周厲王的兒子姬靜的謚號;一說是宣姓來自宋國國君的賜號;一說是宣姓來自春秋時期的孫叔孫僑如的謚號。
宣姓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周厲王之子姬靜,屬于以謚號為氏。
據(jù)史籍《風俗通義》記載,上古周王朝時期,姬靜是西周君王周厲王姬胡之子,周厲王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周厲王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878~前841年),橫征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quán)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國內(nèi)平民的極大不滿。周厲王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出征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不時入侵。周厲王與周邊的其他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任用衛(wèi)巫監(jiān)視口出怨言的人,發(fā)現(xiàn)就立即殺死,這些舉措引得國內(nèi)各項矛盾愈來愈尖銳。周厲王十八年(公元前841年),終于引發(fā)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周厲王倉皇逃出鎬京,越過黃河逃到周朝邊境之地彘邑(山西霍縣)不敢回朝,最后于周公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死于彘邑。周厲王出逃后,周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史稱“共和執(zhí)政”。自周厲王十八年(周公共和元年)開始,中國有了明確的紀年歷史。 在周厲王十八年國人發(fā)生暴動時,太子姬靜倉皇逃入周召公府宅避藏,結(jié)果被國人們發(fā)現(xiàn),趕來包圍了府宅,要周召公把他交出來。周召公盡力勸說國人饒恕太子,國人在激憤之下?lián)砣胝兴巡?。周召公趕入內(nèi)室,將自己的兒子與太子對換了服裝,忍痛將兒子推出來交給了國人。國人們不辨真假,當即將假太子殺死后離去。姬靜就冒充周召公的兒子生存了下來。周厲王逝世后,周公、召公利用神靈迷信平服了眾怒,扶持姬靜繼位。姬靜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后的廟號為宣王,史稱周宣王。其支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宣氏。
第二個淵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子力,屬于以帝王賜號為氏。
據(jù)史籍《風俗通》記載,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國君叫子力,在位十九年,是為宋宣公。子力在執(zhí)政期間以知人善用著稱。他臨死前,不傳君位給兒子與夷,而傳位給弟弟子和,并說:“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通義也。”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去世后,周平王追加給他一個非常好的封號“宣”,史稱宋宣公。在宋宣公的子孫后代中,有取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宣氏,世代相傳。
第三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起源于春秋時期魯桓公的五世孫叔孫僑如,屬于以謚號為氏。
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以謚為氏》中記載,春秋時期,魯桓公姬允的第五世孫叫叔孫僑如,他是魯成公姬黑肱執(zhí)政時期的著名上大夫。叔孫僑如在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率軍參與了著名的“鞍之戰(zhàn)”,在魯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率軍鎮(zhèn)壓了反叛不服的“棘”并奪取汶陽,在魯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會晤晉國大夫晉荀秀,在魯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秋季率軍攻伐宋國,在魯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冬季會晤晉國大夫士燮,在魯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秋季出使齊國,在魯成公十四年(公元前587年)娶齊國女姜氏,在魯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86年)冬季再次會晤晉國大夫士燮,等等,是一位文武全才,并擅長在各諸侯大國之間進行外交活動的著名魯國政治家。
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85年),叔孫僑如試圖除掉罷持朝政的權(quán)臣季孫氏、孟氏兩家族,但后來因組織不縝密而失敗,被驅(qū)逐出境,出奔齊國,后至衛(wèi)國為卿,后逝世于異國他鄉(xiāng)。
但由于叔孫僑如在生前對魯國、晉國、衛(wèi)國、齊國等諸侯國皆有功勞,因此在他逝世后,依然被周簡王姬夷追謚為“宣”,史稱宣伯。在叔孫僑如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謚號為姓氏者,稱宣氏,世代相傳。
第四個淵源:
鮮宣同族,有書記載 鮮氏家譜聯(lián)誼網(wǎng) http://xs.xianbin.com
出自鮮卑族:據(jù)《康熙字典》解說,鮮姓是鮮卑族演進而來。 鮮卑是我國東北部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曾經(jīng)服屬于匈奴,至后漢方與漢朝發(fā)生關(guān)系。此時鮮卑常與北邊的匈奴發(fā)生戰(zhàn)爭,與漢朝基本屬于和平共處。和帝到順帝時,漢大破匈奴,被匈奴被迫遠遁,“鮮卑因此轉(zhuǎn)徙據(jù)其地。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余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強盛”(后漢書 *鮮卑傳)。 鮮卑是由東胡分裂出來的一個部族。東胡被匈奴擊破后,一部分退居鮮卑山 ( 今大興安嶺南段內(nèi)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族一帶山中 ) ,因以得名。拓拔鮮卑是鮮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們世居于大興安領(lǐng)北段嘎仙洞一帶的大鮮卑山,開魏國(史稱北魏)基業(yè),是第一個進入中原而統(tǒng)一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其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對隋唐影響頗大。
據(jù)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陳連慶所著《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年6月版)一書中“ 秦漢魏晉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之記載:“鮮于氏(宣于氏、鮮氏)169……”同系后被鮮卑族一舉兼并、統(tǒng)一的“高車、柔然、突厥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