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樓救國團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青樓救國團是由上海西福東里一名叫妙蓮的妓女聯(lián)絡(luò)鑒冰、笑意、金書玉等上海名妓組織的愛國團體。青樓救國團組織成立于1919年6月10日。她們上街散發(fā)了二千多傳單,在傳單中稱:“我們花界,斯業(yè)雖賤,愛國則一。愿我同胞,保定宗旨,堅持到底。國賊不除,學(xué)生不放,誓死不休。青樓救國團敬告。”

  • 詳細解釋


     青樓救國團-背景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fā)。

    歷史

    五四是中國的一場大規(guī)模政治運動,就當時而言,舉國震動。不過,運動波及的人群,主要是城里人。作為當時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民,只有住在上海、天津這樣的大都市邊上的,才有點影響。

    社會

    花界,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娼妓業(yè)?;ń缰腥?,也是市民,而且是市民中很有曝光度的一群。晚清以降,花界對于政治向來熱心。革命黨在妓院談革命,保皇黨也在妓院里講?;省3闪⒘藝鴷?,八大胡同的???,人稱來自“兩院一堂”:國會的參眾兩院,以及京師大學(xué)堂。

    花界花魁的評選,晚清時節(jié)是狀元、榜眼、探花,民國則是總統(tǒng)、總理、部長。連時裝裙褲,都印著國旗。因此,在五四這種熱鬧的時候,自然不會置身其外。而北京的花界,官僚氣太重,好像很少聽說有運動的消息。

    而上海就不一樣了。上海罷市,花界積極參與,大小妓院一律關(guān)門停業(yè)除牌,連在妓院做雜役的人,俗稱“烏龜”之輩,都動了起來,“九成同義會(烏師幫所組織者)且向各妓院散發(fā)‘國事危急,學(xué)生被捕,商業(yè)停頓,挽救學(xué)生,本會同業(yè),公同停業(yè),不達目的,甘坐待斃,大眾開市,方始做業(yè)’一種傳單”。

    據(jù)說,“各妓院門前,多貼有長八九寸、寬二寸之小傳單,楷書‘君亦中華民國之國民乎’。見者多觸目驚心”。

    青樓救國團-產(chǎn)生

    據(jù)報道,上海的花界,跟學(xué)生和商人一樣,也組織了救國團,即名:“青樓救國團”,發(fā)起者為名妓鑒冰、笑意、金書玉、妙蓮等人,這些人都是校書級別的名妓,多次上過花界花魁榜的。

    “青樓救國團”曾一日發(fā)出傳單兩千張。其中一份花界的傳單,是這樣寫的:“我們花界,斯業(yè)雖賤,愛國則一。愿我同胞,抱定宗旨,堅持到底。國賊弗除,學(xué)生不放,誓死不休。第一要緊,切勿暴動。如遇日人,佯作不見,倘伊尋事,逆來順受,莫墮奸計,至要至要。——特此奉告,青樓救國團泣告。”

    不愧是青樓女子,愛國也帶著可愛的柔性,跟印度的甘地類似,非暴力抵抗,即使日本人前來尋釁,也要逆來順受,遠離暴力。

    青樓救國團-行為

    晚清上海妓女

    林黛玉(藝名) 是當時上海名妓四大金剛之首,名氣很大,可見聲勢不小。連跟上海接壤的海門地方的妓女,受到影響,也開會議決停業(yè),發(fā)了一個古色古香的文言文寫的宣言,并創(chuàng)作愛國歌,提倡國貨歌,討賣國賊歌,“分頭拍唱”。這些歌曲、宣言和那些傳單、文告,到底是妓女們自創(chuàng),還是有人代庖,不得而知,但估計多半是這些妓女恩客的手筆。這些恩客里,絕對不乏下筆生花的文人墨客,那年月,上海的文人跟花界屬于共生體,休戚與共,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據(jù)當報紙記載,有名妓著人開著汽車,在大馬路和四馬路一帶兜風,車上插著白旗,上書:“警告同胞,切勿暴動。”這種跟學(xué)生學(xué)來的動作,表現(xiàn)在妓女們身上,別有一番意趣,可以看出她們對于運動的積極性,以及對運動失控的擔心。

    在運動中,“青樓救國團”不僅參加三罷,而且對于跟三罷相關(guān)的抵制日貨運動,她們也很積極,“互相勸告,此后購用國貨,以免權(quán)利外溢”。顯然,這對于便宜的日本化妝品要求甚多的若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損失還是相當大的。據(jù)記載,一直到五四以后,還有名妓堅持不接待日本客人。

    時人感慨道:現(xiàn)在的官吏不如妓女,“‘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余今于‘商女’二字,欲易作‘官吏’矣”。反過來說,妓女這樣的愛國行為,之所以被人拿出來宣傳,也不乏借機貶損官員的意思。

    青樓救國團-成因

    民國時代的娼妓

    在護國討袁中,人們則喜歡吹捧那個替蔡鍔打掩護的小鳳仙,從而實現(xiàn)兩邊微妙的平衡。這樣的事情,在本質(zhì)上,都屬于拉妓女來搞政治。所以,可以看到的五四運動的花界參與,尤其是那些熱情洋溢的文字,多半有人造的成分,應(yīng)該屬于運動宣傳造勢的一部分、動員的一部分。告訴人們,連妓女都愛國了,你們動還是不動?

    據(jù)上海著名小報《晶報》報道,在1919年,有名妓因為不讀書,不熟悉“愛國”、“同胞”等新名詞,竟至門庭冷落。

    妓女之所以有這樣做的動力,也有其內(nèi)在的原因。上海是個趨時的城市,近代上海的妓女,除了最下等的之外,一般來說屬于中國最為趨時的女人群體,不僅時裝的變化,首先在她們身上體現(xiàn),女性最早坐四輪馬車,坐汽車,照相,上報刊封面,都是她們首開風氣。因此,即便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國熱情,當愛國成為趨時的內(nèi)容的時候,她們也是不會落后的。

    青樓救國團-影響

    自打晚清起,革命黨人籌劃革命,也經(jīng)常在妓院里進行。因此,這個特殊的女性群體的身影,就越來越多地參入政治當中。像五四這樣看起來很高潔的愛國運動,也沒有人會因為她們的參與,感到有什么不妥,反而因為有她們作為反襯,對那些學(xué)生心目中的賣國官僚,形成一種巨大的諷刺。

    實際上,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相當樂意鼓勵妓女愛國,或者說揄揚妓女愛國,自《桃花扇》以來,這種歌頌儼然一種文人傳統(tǒng),從頌揚柳如是、李香君的氣節(jié),到歌頌賽金花的獻身救民,即使妓女并非真的這樣,文人也要制造出來。

    此風到了民國,一點沒有衰減的意思,我們在人們對小鳳仙的贊揚中,已經(jīng)看到了這樣的余風。當然,受到贊揚的妓女,也沒辜負這份盛意,她們的參與,也起到了讓運動持續(xù)發(fā)展的某種添加劑的作用,讓似乎很悲憤激昂的街頭政治,平添了一點令人興奮的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