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猩猩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黃猩猩 - 簡介

    黃猩猩學名猩猩,是亞洲唯一的大猿,體毛赤褐,長而稀少,面部有喉囊。由于外形怪異,被人們稱為“外星人”。英文名實為馬來語“林中野人”之意。成年雄性兩頰生出“頰胝”,老年時臉呈圓盤形。猩猩棲居于海拔1500米的原始森林及次生林地帶。單獨或成對生活,樹棲,日行性。平 時行動遲緩,在地面走動笨拙。以野果、樹葉、種子、昆蟲、鳥卵 及其他小動物為食。

    僅產(chǎn)在亞洲的加里曼丹島及沙巴、沙撈越的低地熱帶雨林和蘇門達臘西北部的亞奇山谷。

    外貌特征

    黃猩猩體態(tài)龐大,身毛粗長。體長約1.25-1.5米,最大可達1.8米,雄性體重約75公斤,人工飼養(yǎng)下可達100公斤。猩猩腿短,但胳膊長而有力,直立時可下垂至腳腕,兩臂伸開約2.2米長。雌性比雄性小得多,平均體重40公斤。在靈長類中,除大猩猩外,黃猩猩體型最大。

    它的口闊鼻塌,下頓肥大,唇厚耳小,眼距很近。手足呈灰黑色,毛短或無毛。成年面顏呈藍黑色,幼年的面色及手足均蒼白,胸腹部無毛。猩猩的體毛棕紅或桔黃,成年的雄猩猩面部周圍皮膚下面長出大片組織硬塊,看上去更顯威武、兇猛。當雄性直立時它又像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者因此它的馬來可文意為"森林中的人,猩猩是真正具有四只手的動物,它們在樹上懸蕩,如同樹懶,慢慢吞吞,謹慎地移動身軀,絕無跳躍之舉,在地面上行動,四肢并用,上身支撐手掌部,或雙臂以拳拄地,如架拐而行。

    生活習性

    黃猩猩在樹巢上睡覺,巢筑于樹冠部位,距地面10-20米,每天新做一巢,巢是用樹枝在樹上筑成一個平臺狀。在天氣寒冷時或下雨時,它們將樹枝葉蓋在身上保暖。

    黃猩猩主食水果,最愛吃的是芒果、無花果、榴蓮,并吃樹葉、樹皮及蟻類等昆蟲。

    猩猩一般單獨或成對生活,有時結(jié)成小群,一個家族在一起。老年雄猩猩除在短暫的配偶期外,通常都過孤獨生活,有領(lǐng)域性,以大聲吼叫與其它個體聯(lián)絡(luò),吼叫時喉囊振嗚,聲音可傳出干米之外。

    繁殖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8-9個月,每產(chǎn)1仔,5-7歲性成熟,壽命25-30年。北京動物園1959年開始飼養(yǎng)展出,1980年繁殖成功。

    猩猩在野外的生殖率很低,每四年才產(chǎn)一仔,且幼仔死亡率高達40%。

    瀕危情況

    自從4萬年前解剖學意義上的現(xiàn)代人侵入東南亞以來,人類就一直是猩猩的掠食者和競爭者。這種猿類在原先活動范圍的滅絕大部分都是由人類的捕獵活動造成的。在歷史上,人們?yōu)樯娑M行的捕獵活動可能也是造成猩猩不連續(xù)地分布在婆羅洲和蘇門達臘島的原因。

    猩猩現(xiàn)在面臨著在野外滅絕的境地。猩猩對伐木業(yè)很敏感,當伐木活動越來越密集的時候,它們就會完全地消失。自然保護區(qū)以外的大部分森林都已被改造成為了農(nóng)田或者消失了。因此,保護猩猩的唯一有效途徑就是在自然保護區(qū)和國家公園內(nèi)保留盡可能多的棲息地。

    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都已經(jīng)建立了主要的森林保護區(qū)。超過90%的野生猩猩都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印度尼西亞發(fā)生的經(jīng)濟和政治動亂使得人們開始在受到保護的地區(qū)伐木。這場動亂最后引發(fā)了婆羅洲毀滅性的森林大火,由此,該地區(qū)變得對與厄爾尼諾現(xiàn)象有關(guān)的長期干旱越來越敏感。

    人們只需坐在直升飛機上飛一小圈,就可以把當?shù)厣至魇У膰乐爻潭缺M收眼底了。昔日蒼翠茂密的大片森林,如今不復(fù)存在,已然化作了如棋盤般規(guī)整的赭石色的或者綠色的一塊塊方格田。這是油棕櫚植被的典型景象。油棕櫚的大面積種植自20世紀60年代起在馬來西亞開始得以流行,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蔓延到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其它地方以及南美洲國家。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FMI),世界銀行以及一些出口信貸機構(gòu)所推出的多種多樣的貸款服務(wù)和項目合作激勵當?shù)厝藗兇罅康姆N植這種農(nóng)業(yè)作物,然而卻沒有預(yù)見到它所帶來的毀滅性隱患。從1997年到1998年間,70%的大型火災(zāi)都是土地開發(fā)商們?yōu)榱丝s減開墾土地的成本費用而蓄意點燃的。事情敗露之后,他們非但沒有被有關(guān)當局逮捕,還繼續(xù)采取這種毀滅性的手段牟取巨額利潤而不受任何懲治。森林,猩猩們賴以生存的棲居所,正被大火侵吞。

    大火使得森林中的許多猩猩產(chǎn)生脫水,得上呼吸道疾病并且食物匱乏,甚至留下永遠的傷害。尼亞魯曼藤猩猩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員在大火后拯救受傷的猩猩,將它們轉(zhuǎn)移到安全的地區(qū),收養(yǎng)那些成為孤兒的幼崽,而這些努力在不法分子的大火面前顯得脆弱。

    令人們感到欣慰的是,當?shù)卣鸵恍﹪H機構(gòu)都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例如2006年底,美國與印尼政府在打擊非法的原木砍伐活動中達成一致,并簽署了協(xié)議。希望這些努力,能最終保住紅毛猩猩最后的家園。

    與一個世紀以前相比,猩猩的數(shù)量已經(jīng)減少了超過92%,而且在1993年和2000年之間,蘇門達臘島北部的數(shù)量就下降了整整一半。剩下的種群僅分布于一些小島,而且它們將繼續(xù)被隔離,因為猩猩很少向別處“移民”。因此,為了防止猩猩在野外滅絕,需要人類對剩下的森林進行認真的保護和積極的管理。保護機構(gòu)

    西必洛紅毛猩猩康復(fù)中心

    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兩國正做出積極努力挽救這些動物,位于馬來西亞婆羅洲的西必洛(SEPILOK)紅毛猩猩康復(fù)中心正是一系列拯救計劃的一部分。從1964年起,這個康復(fù)中心就開始收救和保護紅毛猩猩,教導(dǎo)幼年猩猩攀爬的技巧,今天的西必洛已經(jīng)成為馬來西亞旅游和環(huán)境發(fā)展部直屬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gòu)。

    人猿生存基金會

    婆羅洲人猿生存基金會(BOS)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該組織成立于1991年,一些印度尼西亞的上層人士和荷蘭皇室推動促成了這一組織的成立。宗旨在于向公眾介紹紅毛猩猩,推動拯救和保護紅毛猩猩棲息地,通過信息傳播和教育宣傳計劃來提高公眾對保護紅毛猩猩的意識。在蘇門達臘和婆羅洲的許多紅毛猩猩棲息地,都可以看到基金會的專家和雇員的身影,丹麥人勞娜正是其中之一。

    勞娜是基金會在婆羅洲尼亞魯曼藤(Nyaru Menteng)的分支結(jié)構(gòu)負責人。那里收養(yǎng)了3000多只靈長目動物,其中有上百只是幼崽。這些被救助的動物主要來自政府部門的解救和森林大火中搜救出來的幸存者。當?shù)氐霓r(nóng)民為了種植經(jīng)濟價值較高的棕欖,不惜燒毀原有的森林,2005年8月,由當?shù)赝恋卣加姓邆兯钜恻c燃的一場大火,使得基金會收養(yǎng)的猩猩數(shù)量成倍增加。這些現(xiàn)實,令勞娜以及她的同事們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