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頸雉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環(huán)頸雉huán jǐng zhì

    物種概述

    頭頂灰褐色,綴銅綠色光澤,眉紋白色。頸部下方有1圈顯著白色環(huán)紋,故又稱環(huán)頸雉。

    前額、耳羽、頸側(cè)、頦部均為黑色,綴藍綠色光澤。足后具有革質(zhì)距,可用作攻擊敵人的武器。雌雉較小,尾羽較短,均有黑褐色橫斑;無距,羽毛呈黃褐色,具有栗紅色斑紋。我國境內(nèi)約有19個亞種。喜棲于蔓生草莽的丘陵中。夏季繁殖期,可上遷高山坡處,冬季遷至山腳草原及田野間。喜食谷類,漿果、種子和昆蟲。善走而不能久飛。繁殖時在灌木叢或草叢中的地面凹陷處營簡單的巢,內(nèi)鋪落葉、枯草。每窩產(chǎn)卵6~15個,早成雛。肉味美,尾羽可作飾羽用。由于外形似雞,故俗稱“野雞”。我國各地多有分布,僅海南省和西藏的羌塘高原處尚未發(fā)現(xiàn)。

    形態(tài)特征

    環(huán)頸雉體長46—100厘米,體重410—1990克。雄鳥頭頂棕褐色;眉紋白色;眼睛周圍的裸露皮膚鮮紅色;頸部大都金屬綠色,有的下面還有一個白色的環(huán)帶。上體紫紅色,下背和腰多為藍灰色;胸部為帶紫的紅銅色,具有金屬光澤;腹部黑綠色;尾羽黃灰色,并排列著黑色橫斑。雌鳥的羽色為砂褐色或棕黃色,上面雜以黑色和紅色的斑紋。虹膜栗紅色;嘴綠黃色;腿、腳暗紅褐色。

    分布范圍

    環(huán)頸雉分布于歐洲東南部、蒙古、朝鮮、俄羅斯東南部、中國、越南北部、緬甸北部等地。

    棲息環(huán)境

    棲息于中、低山丘陵的灌叢、竹叢或草叢中。善于奔跑,飛行快速而有力。以

    生活習性

    植物的嫩葉、嫩芽、草莖、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繁殖期為2—5月。營巢于灌叢、蘆葦叢或草叢中的地面上,甚至農(nóng)田地中。每窩產(chǎn)卵6—22枚。孵化期為24—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