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瘦西湖位于江蘇省揚州市西北郊,是著名的風景游覽點。它原來是一段自然河道,經過歷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園林,逐步發(fā)展而成。 美在蜿蜒曲折,古樸多姿。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蜒曲折,湖面時寬時窄,兩岸林木扶疏,園林建筑古樸多姿。 行船其間,景色不斷變換,引人入勝。瘦西湖全長4.3公里,游覽面積46公頃,有長堤、徐園、小金山、吹臺、月觀、五亭橋、鳧莊、白塔等名勝。“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 詳細解釋


     簡介

    瘦西湖位于揚州市城西北,六朝以來即為風景勝地,清乾隆時期盛極一時,成為揚州雍容華貴的象征。

    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蜒曲折,與杭州西子湖相比,一個如豐滿秀麗的雍容少婦,一個似修長清麗的窈窕淑女。十里瘦西湖,有二十四橋、五亭橋、白塔、大虹橋、小金山、徐園、吹臺、月觀等名勝。瘦西湖以“瘦”為特征,湖面時寬時窄,兩岸林木扶疏,園林建筑古樸多姿,行船其間,景色不斷變化,引人入勝。

    現(xiàn)有游覽區(qū)面積100公頃,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和揚州園林特色的國 家重點名勝區(qū)”。瘦西湖景區(qū) 現(xiàn)有:御碼頭、西園、 冶春園、綠楊村、卷石洞天、西園曲水、四橋煙雨、虹橋、長堤春柳、葉園、徐園、長春嶺、 琴室、木樨書屋、棋室、月觀、梅嶺春深、湖上草堂、綠蔭館、吹臺、水云勝概、蓮性寺、 鳧莊、五亭橋、白塔晴云、二十四橋景區(qū)等景點。在瘦西湖“L”形狹長河道的頂點上,是眺景最佳處。由歷代挖湖后的泥堆積成嶺,登高極目, 全湖景色盡收眼底。文人雅士看中此地,構堂疊石代有增添,至清代成為瘦西湖最引人處。有“ 湖上蓬萊”之稱。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于巧“借” :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嶺上為風亭,連同嶺下的琴室、月觀, 近處的吹臺,遠景近收,近景烘托,把整個瘦西湖景區(qū)裝扮的比“借”用的原景多了許多嫵媚之氣。李白詩云:“故人西辭黃鶴去,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瘦西湖即揚州的代稱?,F(xiàn)在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瘦西湖為我國著名的湖上園林,坐落在揚州市西北,自古以來便是江南的游覽勝地。瘦西湖總面積103.7公頃,其

    中水面面積 49.9公頃,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的核心部分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長堤春柳、四橋煙雨、徐園、小金山、吹臺、五亭橋、白塔、二十四橋、玲瓏花界、熙春臺、望春樓、吟月茶樓、湖濱長廊、石壁流淙、靜香書屋等兩岸景點,儼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國畫長卷。湖面迂回曲折,迤儷伸展,仿佛神女的腰帶,媚態(tài)動人。清朝時,康熙、乾隆二帝曾數(shù)次南巡揚州,當?shù)氐暮兰潬幭嘟▓@,遂得"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說。

    交通:可乘21路、22路到達,位于大明寺對面。

    人文特色

    揚州是人文薈萃之地,歷代政治家、文學家、畫家、藝術家云集,在揚州留下了無數(shù)典籍詩文、書畫、音樂歌舞,也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傳說故事。故游覽瘦西湖,在欣賞美景秀色時,也可以說在讀一本內容豐富的史書,充實人們的知識,使人們得到心靈的升華。

    瘦西湖園林既有的自然風光,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四時八節(jié),風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無窮奇趣。瘦西湖的景

    點經多年修建,變得格外嫵媚多姿。 尤其待到江南的春色降臨,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漫步與瘦西湖畔,但見幾步一柳,好似綠霧般的柔媚動人,加之山茶、石榴、杜鵑、碧桃等嫵媚的花樹陪伴,更覺舒卷飄逸,窈窕多姿,萬般的詩情畫意盡現(xiàn)其中。

    “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占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風景區(qū)是蜀岡-瘦西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的核心和精華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xù)建園。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盛況。清代錢塘詩人汪沆將揚州西湖與杭州西湖作了對比,寫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為人們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風景區(qū)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熏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云勝概、白塔晴云、春臺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qū)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致,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清人劉大觀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另一位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贊道:“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此。其妙處在十余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lián)絡至山,氣勢俱貫。”歷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漁洋、蒲松齡、孔尚任、吳敬梓、郁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一帶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園林多是宅,車馬少于船”、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珠簾十里卷春

    風”、“綠楊城郭是揚州”等數(shù)不清的名言佳句,流傳千古,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濃墨重彩。

    瘦西湖風景區(qū)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游覽勝地。

    瘦西湖風景區(qū)是首批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等殊榮。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qū)不斷開發(fā)建設景區(qū)、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游、購、娛等旅游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著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為新世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走向國際旅游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臺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游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佳賓高朋。

    風景特點

    瘦西湖園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為一體,在清代康乾時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所謂“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其名園勝跡,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兩岸,儼然一幅次第展開的國畫長卷。

    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xù)建園。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

    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盛況。瘦西湖風景區(qū)是蜀岡-瘦西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的核心和精華部分。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清代錢塘詩人汪沆有詩云:“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聲中外。

    瘦西湖清瘦狹長,水面長約4km,寬不及100m。原是縱橫交錯的河流,歷次經營溝通,運用我國造園藝術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風景建筑。瘦西湖從乾隆御碼頭開始,沿湖過冶春、綠楊村、紅園、西園曲水,經大虹橋、長堤春柳,至徐園、小金山、釣魚臺、蓮性寺、白塔、鳧莊、五亭橋等,再向北至蜀崗平山堂、觀音山止。湖長十余里,猶如一幅山水畫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揚州獨特風格的園林,是國內著名的風景區(qū)之一。

    瘦西湖園林以自然風光旖旎多姿著稱于世。四時八節(jié),風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無窮的天然之趣。豐富的歷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釀,??闯P拢肺镀渲?,回味無窮。瘦西湖為我國著名的湖上園林,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長堤春柳、荷蒲薰風、四橋煙雨、徐園、小金山、吹臺、水云勝概、五亭橋、白塔晴云、二十四橋景區(qū),石壁流淙、春流畫舫、萬松疊翠、二十四橋景區(qū)等景點,儼然一幅天然而成的國畫長卷。瘦西湖的景點經多年修建,變得格外嫵媚多姿。蕩舟湖上,沿岸美景紛至沓來,讓人應接不暇,心迷神馳。

    揚州是人文薈萃之地,歷代政治家、文學家、畫家、藝術家云集,在揚州留下了無數(shù)典籍、詩文、書畫、音樂歌舞,也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傳說故事。故游覽瘦西湖,在欣賞美景秀色時,也可以說在讀一本內容豐富的史書,充實

    人們的知識,使人們得到心靈的升華。揚州八怪指的是金農、羅聘、鄭板橋、黃慎、高翔、李方膺、李蟬、汪士慎八位書畫名家。他們以揚州為活動中心,敢于打破陳規(guī)舊俗,創(chuàng)立了一種潑辣大膽的畫派作風。如金農的梅花扇頁,鄭板橋的蘭竹石鐘,高翔的《彈指閣圖》,黃慎的《抱琴圖》和《鐘馗圖》都是揚州八怪的代表作而流傳于世。

    再就是船娘們似乎個個都會唱吳滌清的那首歌曲《煙花三月》——牽住你的手/相別在黃鶴樓/波濤萬里長江水/送你下?lián)P州/真情伴你走,春色為你留/二十四橋明月夜/牽掛在揚州/揚州城有沒有我這樣的好朋友/揚州城有沒有人為你分擔憂和愁/揚州城有沒有我這樣的知心人/揚州城有沒有人和你風雨同舟/煙花三月是折不斷的柳/夢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遠影碧空盡/才知道思念總比那西湖瘦......

    因此,汪沆稱之"銷金鍋子",鄭板橋無奈地批判之"難得糊涂"。

    相關景點

    大虹橋簡介: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揚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蕭,處處駐蘭橈。”這里就是揚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虹橋。虹橋景色優(yōu)美,曾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點江山,切磋詩文,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跡和動人的故事??滴跄觊g王漁洋有一首:“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應太匆匆。”更是膾炙人

    口,就連乾隆皇帝也曾做詩贊賞過虹橋的景色。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橋揭開了她的蓋頭;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部長劇,是虹橋拉開了她的帷幕。就讓我們從虹橋開始,領略這“兩堤花柳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美景吧。

    五亭橋簡介: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橋就是少女身上那條華美的腰帶。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志,也是揚州城的象征。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兩百多年的歷史。

    五亭橋上建有極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風亭,挺拔秀麗的風亭就象五朵冉冉出水的蓮花。亭上有寶頂,亭內繪有天花,亭外掛著風鈴。五亭橋的橋墩由12大塊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橋基。清秀的橋身和沉雄的橋基,兩者為什么能配置得如此和諧呢?答案就在橋洞。五亭橋的橋身由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卷洞組成。空靈的拱頂卷洞配上敦實的橋基,橋基在直線配上橋洞的曲線,加上自然流暢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諧統(tǒng)一的視覺效果。難怪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這樣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蘆溝橋,最具藝術美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

    《望江南百調》中提到: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蕭。如果乘船從橋下穿過,我們可以數(shù)出五亭橋一共有著15個橋洞。這15個橋洞,洞洞相連,洞洞相通?!稉P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清風月滿之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蕩漾,眾月爭輝,莫可名狀。”說是每到滿月之夜,五亭橋下十五個橋洞中每個洞都含著一個月亮。“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如果你能在中秋之夜來到揚州——這個中國月亮城。說不定就能領略到這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絕妙奇境。

    站在五亭橋上向東看,遠處的湖光水色就是一副典型的江南山水圖景。而橋東面這座四面環(huán)水的建筑,叫做鳧莊。鳧莊建于1921年,因為形狀類似浮于水面的野鴨而得名。它的整體建筑緊湊得體,有效地烘托映襯了五亭橋和白塔,成為瘦西湖上不可缺少的一處點綴。——鳧莊

    釣魚臺簡介:

    深入湖心的釣魚臺,原來是演奏絲竹樂器的地方。相傳當年的乾隆皇帝逛到這兒,不知怎么的就來了釣魚的興趣。于是立即有人送上了魚桿??墒鞘菸骱锏聂~卻偏偏不聽話,平日里一呼百應的乾隆皇帝釣了半天,就是沒有一條魚上鉤。這下陪同的揚州鹽商著急了,當即悄悄選了幾個水性好的水手帶著活魚潛到水下。舉著荷葉,靠荷莖來換氣。上面的乾隆魚桿一落,下面的活龍魚就被掛上了鉤。這下乾隆爺自然是龍心大悅了。

    在中國,以“釣魚臺”命名的景點非常多,但揚州的釣魚卻是眾多釣臺中體量最小,也是極富特色的一座。它是中國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國園林“框景”藝術的代表作品。站在釣魚臺斜角60度,您可以在北邊的圓洞中看到五亭橋橫臥波光:而南邊的橢圓形洞中則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這一景象一彩一素,一橫一臥,真是堪稱絕妙。這里也是外地游客到揚州一定要留影的地方。那洞中借景的畫面正好對應了“三星拱照”的名稱。

    現(xiàn)在,我們已經游覽了小金山景區(qū)。從這兒可以看到的就是瘦西湖的主湖區(qū)。那遠近高低錯落有致的亭臺樹木,使瘦西湖的水面顯得開闊而深遠,宛如一副大寫意的中國山水畫。《望江南百調》里這樣描述道:“揚州好,入畫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huán),此地既仙寰。”

    小金山簡介:

    穿過徐園,我們便來到了小金山。可能有人會問:“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zhèn)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

    個是‘瘦',一個是‘小'。為什么揚州人會這么謙虛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的一副對聯(lián):“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李院長幽默地調侃說:湖瘦是苗條,山小是精巧,也點出了揚州園林善于借鑒卻不落俗套的妙處。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風亭、吹臺、琴室、木樨書屋、棋室、月觀,全都集中在這里。關于“小金山”的名字,還有著一段來歷:說是有一回揚州和鎮(zhèn)江的兩個和尚閑聊,鎮(zhèn)江和尚說:“青山也厭揚州俗,多少峰巒不過江。”揚州的當然不同意這種說法,于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的和尚棋高一著,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掛了這樣一副對聯(lián):“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鎮(zhèn)江的“金山”引渡過來了。

    這塊奇異的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用船編號記數(shù),十船為一綱。用船運送花和石頭,就被稱為“花石綱”。當年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際,決定在京城開封府建造一座萬壽山。這塊來自廣西的鐘乳石,就是在運輸過程中恰好碰上方臘的農民起義而遺落在揚州的。這也是目前揚州最大的一塊鐘乳石。鐘乳石是溶洞中的碳酸鈣沉積而成,它的造型十分優(yōu)美,看,這不正是一座船型的盆景嗎?——鐘乳石

    讓我們再沿著蜿蜒的山路拾級而上,便能登上小金山的風亭。風亭是瘦西湖景區(qū)的制高點,它就是朱自清先生所說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有一楹聯(lián)“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以;亭臺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稱就取自于上下聯(lián)第一個字而得名的。所謂“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妙在曲折。”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風亭

    望春樓簡介:

    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筑是望春樓和小李將軍畫本。他們完全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筑規(guī)模從屬于熙春臺,色調顯得清心淡雅,體現(xiàn)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卸去樓上的門窗就變成了露臺,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

    小李將軍指的是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這一對父子雖然不曾經帶過兵,卻都有將軍的封號和待遇。他們二人都是當時著名的大畫家,共同開創(chuàng)了中國唐代金碧山水畫派。所謂“花為畫本,月是詩源”。取名小李將軍畫本是指此地的景色和小李將軍的山水畫畫意十分相近。

    熙春臺簡介:

    二十四橋景區(qū)包括熙春臺、玲瓏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臺是二十四橋景區(qū)的主體建筑。它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的轉折處。這里也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臺明月”。“熙春”一詞出自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臺“。意指熙春臺前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的繁華場面。郁達夫曾評論說:二十四橋的明月是中國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相傳當年揚州鹽商曾在這里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被稱為”春臺祝壽”。

    熙春臺一帶的建筑風格處處體現(xiàn)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所有的建筑都選用了綠色的琉璃瓦朱棟、白玉的玉體金頂相映成趣。

    白塔簡介:

    相傳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覽揚州瘦西湖。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說:“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jiān)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揚州的白塔高27.5米,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雕刻著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wěn)健不同,揚州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

    月觀簡介:

    揚州是“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賞月的地方也多,“月觀”就是其中之一。“月觀”坐西朝東,前臨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升,憑欄而立,天上水中的兩個月亮交相輝映,我們就能體會到這“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的美妙意境。人們常說“月色如水”,在這里,月光和湖水相溶,云影和山影相連。這副由鄭板橋撰寫的對聯(lián)恰到好處描繪出了月觀這獨一無二的迷人月夜。

    月觀中的海梅家具也很有特點,雕刻的內容都和賞月有關。那些蓮花、鴛鴦、荷葉,藕節(jié),無不自然生動,是揚州木雕工藝的代表作品。

    徐園簡介:

    長堤的盡頭便是“徐園”。它是辛亥革命時期軍閥徐寶山的祠堂。園中聽鸝館取名來自“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的楠木罩隔,是揚州現(xiàn)存罩隔中的精品。聽鸝館門前的這兩大口鐵鑊,是1500多年前的鎮(zhèn)水神器,當年揚州冶煉業(yè)的發(fā)達的揚州經濟的繁盛由此可見一斑。

    徐園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充分體現(xiàn)了江南園林的精巧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