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姓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拼音:yīng xìng

    應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fā)之后,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武王姬發(fā)滅殷商后,將其第四子應叔被封于應(今河南平頂山新華區(qū)滍陽鎮(zhèn)),稱應侯,伯爵,建立了應國。

    在應侯的后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國名號為姓氏,稱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應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樂史,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應樂史,亦稱應人、應師,就是在王族宮廷樂隊中執(zhí)掌演奏應鼓,不包括編鐘、編磬等成套大型組樂。隸屬于春官府司管轄。

    在典籍《周禮·春官·小師》中記載:“擊應鼓。鼙也。”在典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中也記載:“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 后泛稱小型打擊樂器的演奏樂師,這在典籍《樂書》中,對應樂史給予了更詳細的解釋:“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 ”

    在應樂史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應師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應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門史,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應門史,就是專門職掌君王出入之門的官吏。西周時期,君王出入之門為正門,君王是“應天之命”而為人君,因稱天子,天子行走之門就是正門,因此稱應門,負責守衛(wèi)、管理應門的官員就是應門史,隸屬于天官府司管轄。

    在史書中記載:“天子之門曰應門。”在《詩·大雅》中有“乃立應門”之語。

    在應門史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應門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應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

    歷史上,有西域人、蒙古族冠漢姓為應氏者。詳實情況,仍需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