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白蛾蠟蟬bái é là chán
簡介
白蛾蠟蟬,拉丁學名:Lawana imitata Melichar。同翅目,蛾蠟蟬科。別名白雞、白翅蠟蟬、紫絡(luò)蛾蠟蟬。
白蛾蠟蟬具多食性,主要為害龍眼、芒果、黃皮、葡萄、荔枝、柑桔、木菠蘿、番石榴、人面果、人心果、無花果、扁桃等果樹和庭院花卉。成蟲、若蟲群集在較蔭蔽的枝干、嫩梢、花穗、果梗上刺吸汁液,所排出的蜜露易誘發(fā)煤煙病,致使樹勢衰弱,受害嚴重時造成落果或品質(zhì)變劣。
分布范圍
分布于廣西、廣東、福建、臺灣等省區(qū)。
編輯本段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從頭部到翅端19-25毫米,白色或淡綠色,體被白色蠟粉。頭頂呈錐形突出。頰區(qū)具脊。復眼褐色。觸角著生于復眼下方。前胸向頭部呈弧形凸出,中胸背板發(fā)達,背面有3條細的脊狀隆起。前翅近三角形,項角近直角,臀角向后呈銳角,外緣平直,后緣近基部略彎曲。徑脈和臀脈中段黃色,臀脈基部蠟粉比較多,集中成小白點。后翅白色或淡綠色,半透明。[4]? 卵:長橢圓形,長徑0.6毫米,橫徑0.35毫米,淡黃白色,表面有細網(wǎng)紋,卵粒聚集排列成縱列長條塊。
若蟲:體軀長橢圓形,略扁平,披白色棉絮狀蠟質(zhì)物;翅芽向體后側(cè)平伸,末端平截;腹端有成束粗長蠟絲。[3]?
生活習性
白蛾蠟蟬在廣西南寧、桂西南地區(qū)和福建南部一年發(fā)生2代;主要以成蟲在寄主茂密的枝葉間越冬。第1代孵化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若蟲盛發(fā)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成蟲盛發(fā)期5-6月。第2代孵化盛期于7-8月;若蟲盛發(fā)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9-10月陸續(xù)出現(xiàn)成蟲,9月中、下旬為第2代成蟲羽化盛期,至11月所有若蟲幾乎發(fā)育為成蟲;然后隨著氣溫下降成蟲轉(zhuǎn)移到寄主茂密枝葉間越冬。翌年2-3月天氣轉(zhuǎn)暖后,越冬成蟲恢復活動,取食、交尾、產(chǎn)卵。
成蟲善跳能飛,但只作短距離飛行。卵產(chǎn)在枝條、葉柄皮層中,卵??v列成長條塊,每塊有卵幾十粒至400多粒;產(chǎn)卵處稍微隆起,表面呈枯褐色。若蟲有群集性,初孵若蟲常群集在附近的葉背和枝條。隨著蟲齡增大,蟲體上的白色蠟絮加厚,且略有三五成群分散活動;若蟲善跳,受驚動時便迅速彈跳逃逸。
成蟲和若蟲都吸食奇主枝葉液汁,尤其是嫩技、嫩葉的液汁,使嫩梢生長不良,葉片萎縮彎扭。幼果期被害則造成落果。若蟲活潑善跳,取食時多靜伏于新梢、嫩技,在每次脫皮前移至葉背,脫皮后返回嫩枝上取食。若蟲體上蠟絲束可伸張,有時猶如孔雀開屏。成蟲棲息時,在樹枝上往往排列成整齊的“-”字形。夏秋兩季陰雨天多,降雨量較大時,害蟲發(fā)生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