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羅馬村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古羅馬村,本詞條介紹的是中國甘肅省永昌縣焦家莊鄉(xiāng)樓莊子村六隊的者來寨,這個村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熱切關注。因為澳大利亞學者戴維·哈里斯提出,者來寨是古驪靬城遺址,而驪靬城則是西漢安置古羅馬戰(zhàn)俘之城。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內學者紛紛發(fā)表文章,參與這一問題的討論。經過研究史籍關意權教授等人找到的種種證據無疑支持了他們的推論,即,在公元前53年的卡萊爾戰(zhàn)爭中神秘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在東移的過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來的漢匈郅支城之戰(zhàn)時又被漢軍俘虜,最后由西漢政府安置在者來寨定居了下來。

    歷史背景

    公元前53年,古羅馬“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率領大軍東征安息(今伊朗東北),在卡爾萊(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安息軍隊的圍殲,統帥克拉蘇被俘斬首,一度所向無敵的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所率的第一軍團約6000余人拼死突圍。33年后,羅馬帝國與安息在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之后,終于化干戈為玉帛,簽訂了和約,雙方開始相互遣返戰(zhàn)爭俘虜。當羅馬帝國要求遣返在卡爾萊戰(zhàn)爭中被俘的官兵時,安息國當局否認其事。羅馬人驚奇地發(fā)現,當年突圍的古羅馬第一軍團6000余人神秘地失蹤了。

    古羅馬雕塑

    第一軍團的消失成了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而這樁懸案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中西方史學界。

    甘肅省永昌縣焦家莊鄉(xiāng)樓莊子村六隊的者來寨本是個不為人知的小村落,

    近年來卻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熱切關注,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澳大利亞學者戴維·哈里斯提出,者來寨是古驪靬城遺址,而驪靬城則是西漢安置古羅馬戰(zhàn)俘之城。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內學者紛紛發(fā)表文章,參與這一問題的討論。在眾多學者中,西北民族學院歷史系教授關意權是一個不能不提的人。

    單于手下一支很奇特的雇傭軍引起了西漢將士的注意。

    發(fā)現過程

    關意權在閱讀中國史籍《漢書·陳湯傳》時發(fā)現: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于郅支城(前蘇聯的江布爾城)……

    征戰(zhàn)途中,西漢將士注意到單于手下一支很奇特的雇傭軍,他們以步兵百余人組成“夾門魚鱗陣”,土城外設置“重木城”。而這種用圓形盾牌組成魚鱗陣的進攻陣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御手段,正是當年羅馬軍隊所獨有的作戰(zhàn)手段。

    古羅馬村風光

    當年陳湯等人看到的這支奇特的隊伍是不是就是17年前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的殘部?

    關教授從史書上查到,郅支城之戰(zhàn),漢軍大獲全勝,斬首15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余人。甘延壽、陳湯等將這些戰(zhàn)俘帶回中國。

    與此同時,西漢河西地區(qū)的版圖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名為“驪靬”的縣,同時還修建了驪靬城堡。這兩大事件之間似乎有著某種關聯。

    通過研究史籍,關教授注意到《后漢書》的一條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薄绑P靬”正是當時中國人對羅馬的稱謂。既然是“取國名為縣”,那么,這個新出現的縣肯定是為了安置羅馬人而設置的。

    那么,驪靬古城具體坐落在哪里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只有找到這座古城的遺址,才能更有說服力地向世人證明“古羅馬失蹤軍團最終定居中國”這一論點。

    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和實地考察,關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將追尋的目光停留在了甘肅永昌的者來寨。

    關教授發(fā)現這座古城時,這座古城已經只剩斷壁殘垣了。殘存的城垣長不過30余米,高不足3米。

    據當地人講,者來寨的這個古城墻在20世紀70年代還有近1公里長,它的高度相當于三層樓,城墻上面很寬,就像長城一樣可以走汽車。80年代以后,人們紛紛將城墻上的土取下來當做農肥或筑房用,結果城墻很快就被削去了一大半,到了90年代,它已所剩無幾了。當地人在炸墻取土時還曾發(fā)現過近一小土車銅錢,可惜當成廢品外賣了(也有人說是被小孩玩丟了)。

    古城遺址發(fā)現漢代墓葬,墓主為漢代的歐洲人。

    在這座古城遺址還發(fā)掘出了一處前后兩室的漢代墓葬,前室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倉,后室遺體的頭骨旁有一撮毛發(fā),呈棕紅色,遺體下面有一枚紅色紐扣。

    經考古論證,墓主為漢代的歐洲人。

    在與者來寨鄰近的杏樹村,村民們曾挖出一根丈余長的粗大圓木,周體嵌有幾根一尺多長的木桿,專家認為,這可能就是古羅馬軍隊構筑“重木城”的器物。鄰近的河灘村則出土了寫有“招安”二字的橢圓形器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羅馬降人軍帽上的頂蓋。

    根據一件件出土文物,關教授及其合作者認定,甘肅永昌縣的者來寨正是驪靬古城遺址,也正是羅馬戰(zhàn)俘的聚居地。

    村民中很多人都有歐洲人的相貌特征。

    在考察者來寨的過程中,關教授發(fā)現,盡管這里的村民們講漢語,族系也為漢族,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有歐洲人的相貌特征:個子高大,藍眼睛,眼窩深陷,頭發(fā)呈棕色,汗毛較長,皮膚為深紅色。

    他對此進行了專門統計,結果發(fā)現,者來寨共有400多口人,其中有歐洲相貌特征的有200多人。他發(fā)現,這些被外人稱為“黃毛”的村民很少出外做事,他們總有一種自卑感。因此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出外做事總要把頭發(fā)染成黑色。

    關教授及其合作者還對這里的民俗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們發(fā)現,當地民俗具有古羅馬遺風。

    當地人的葬俗與眾不同,他們在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頭朝西方。

    關教授等認為,這正是面向古羅馬的方向。

    他們還發(fā)現,當地人對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斗牛。

    村民們在春節(jié)時都愛用發(fā)酵的面粉,做成牛頭形饃饃,俗稱“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

    他們還習慣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廟。

    放牧時,村民們特別喜歡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方設法讓它們角斗,比如將牛群趕到屠宰過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后會發(fā)狂地突奔吼叫,或拼死抵斗,俗稱“瘋牛扎杠杠”。研究者認為,這正是古羅馬人斗牛的遺風。

    關意權教授等人找到的種種證據無疑支持了他們的推論,即,在公元前53年的卡萊爾戰(zhàn)爭中神秘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在東移的過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來的漢匈郅支城之戰(zhàn)時又被漢軍俘虜,最后由西漢政府安置在驪靬城定居了下來。

    遺址介紹

    驪軒遺址處在永昌縣的者來寨村,距縣城西南10公里。漢初,這里曾設驪稈縣,屬張掖郡,唐人顏師古所校注《漢書》載“黎軒即大秦國也,張掖驪軒縣蓋取此國為名耳?!贝笄貒粗腹帕_馬國:《后漢書補注》載。驪軒縣為“驪軒降人而置”。

    村民

    據考證,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執(zhí)政官克拉蘇率七個集團的兵力東征安息(伊朗)。結果慘敗??死K長子普布利斯率第一軍團突圍,越安息東界,流徙西域。其余部經多年輾轉。在公元前36年前后,相繼隨從大月氏、匈奴。他們在一場協同匈奴郅支單于與西漢交鋒中,被汗軍俘獲。后來西漢王朝專辟祁連山下今永昌縣的者來寨予以安置。漢稱羅馬為驪,故設驪縣,名為驪軒,賜羅馬降人耕牧為生,化干戈為玉帛。與華夏民族融合。《晉書》、《隋書》、《大清一統志》、《五涼志》等對驪葶干的方位,驪軒戒活動情況都有記載,這是不爭的事實。驪軒遺址現僅存28米長,3.8米寬,15米高的一段殘垣,夯層在15~17厘米之間。南依祁連山(又稱南山)。西鄰焉支山(又稱大黃山),從祁連山中發(fā)源的者來河從中流過。者來河現水量甚小。現在,者來寨為一自然村。

    村里人家

    身高1.83米,有卷曲的頭發(fā)與鷹鉤鼻的宋國榮,是者來寨人?!拔艺J為我們是羅馬人的后裔。歷史文獻也記載,很早以前就有這種人出現在這里?!彼颉妒澜缧侣剤蟆酚浾呓榻B,目前該村有70多戶人家,270多口人,身材高大、膚色深紅、鼻梁高聳、眼睛深陷、毛發(fā)棕色彎曲等明顯特征的有60多人,特征不明顯的有200人,這里的人過去都被稱作“黃毛子”。

    者來寨杜村民有綠色的眼睛和泛紅的皮膚

    沿縣城西南方向前行約10公里,看見一個高高的“土堆”。據了解,這些都是漢代所建的烽火臺,是用來抵御外來侵襲的。宋國榮介紹說,它們大概有2000多年的歷史。像這樣的烽火臺在該村還有很多,大都圍繞在村子周圍1公里范圍內的高地上。

    進入村內,參差不齊地屹立著一棟棟土墻圍成的院落,看上去和當地其他地方的建筑沒多大區(qū)別。在寨子西邊有一段殘垣斷壁的古老城墻,墻體成S型,長約10米,周圍用鐵鏈圍起來,土墻用黏土夯壘,現在依然堅實,旁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驪靬遺址”。在離城墻以西不遠處的一塊空地上,豎立著一座仿古羅馬建筑風格的白色四角亭,亭子的橫匾上寫著三個魏書大字“驪靬亭”。

    蘭州大學歷史系陳正義教授從事驪靬研究20多年,他說驪靬古城遺址是從三個方面推理而來的。首先,史料記載,驪靬古城遺址在永昌縣南十公里,現在村子后面的山就叫照面山;第二,民間走訪,據住在這里的老人講,這里原來就是一個古城,而且那時候北門還在。第三,地理位置,這里當時是一個戰(zhàn)略要地,有很多西漢年間的城墻、城堡和烽火臺。

    奇特民風

    在者來寨村,有一種奇特的餅子,這種吃起來香脆可口的餅子,是村民們自家用醒面將含有水果、蔬菜和肉末的漿包裹起來后,用搟面杖搟成薄薄的餅子,再到火爐上用平底鍋烤制而成,樣子有點像意大利比薩餅。這里的村民都會做這種餅子。除了這些,他們每年過節(jié)祭祀祖先,用大棗蒸制一些形狀像牛鼻子的饅頭。

    甘肅省驪靬文化研究院研究員關亨說,古羅馬特別崇尚牛,者來寨的村民喜歡做牛鼻子饅頭、喜歡玩斗牛游戲,體現了他們對牛的崇拜。這種習慣在者來寨周圍的其他村落都是絕無僅有的。因此他們認為,者來寨村民的這種風俗習慣很可能與外域文化有著某種聯系。

    古羅馬人像

    這兒還有一種奇特的舞蹈,這種舞蹈叫“節(jié)子舞”,是當地特有的一種舞蹈。

    據當地村民介紹,這種舞蹈相傳由古時驪靬人“魚鱗陣”演化而來的,現在已有2000多年歷史。所以當地有諺語說“古由魚鱗陣,今又節(jié)子舞”。魚鱗陣是一種以盾牌組成嚴密的攻防陣列,“其相接次形若魚鱗”。由于古羅馬軍陣習用此陣以及歐洲節(jié)子舞的發(fā)達,當地有關人士在討論古羅馬軍團是否在此地繁衍的話題時,還望能從節(jié)子舞中尋覓著線索。

    出土陶俑

    者來寨杜村民有綠色的眼睛和泛紅的皮膚

    來到永昌縣博物館,走進展覽大廳,盔頂、陶俑、人體骨骼等被發(fā)掘的文物就安放在這里。展覽館文物考古專家曹生奎向記者介紹,這具完整骨骼是2003年發(fā)掘的99具漢代遺骸中的一具。通過骨骼比例特征(下肢長,上肢短,身高1.8米),他們認為,這是一具男子骨骼,具有歐洲人種特征,其顱骨右側有明顯被鈍器擊傷的痕跡,可能是死于打架或戰(zhàn)亂。

    出土于漢代的銅質盔頂上,書寫的“招安”字樣清晰可見,這是1998年文物工作者在一個農民家中發(fā)現的。蘭州大學歷史系張正義教授說,“招安”的意思就是投降,與古羅馬軍隊有關,可能來自一個驪靬戰(zhàn)俘。

    呈現在展覽館的一個漢代出土的陶俑,外觀上看酷似歐洲人,這說明陶俑的作者周圍生活著很多歐洲人。

    驪靬文化研究會研究員關亨說,沿著者來河進南山約9公里處的山灣,有一塊方圓一里的山坡,有痕跡尚存的煉鐵爐十多座,上面苔跡斑斑,當地人一直稱其為“炒鐵臺”。據考證,這里就是當年“驪靬人”的煉鐵場和武器制造場,還可挖到長著苔蘚的鐵渣。另外,在驪靬古城不遠處豎立的那些烽火臺,是“驪靬人”大敗張祚軍隊的南照面山的“雷石陣”,這些都在《晉書·張祚傳》中有記載。

    永昌縣驪靬研究會會長宋國榮說,早在1993年,在距離驪靬古城的周圍,一個農民在開溝修渠時挖出一根丈余尺長的粗大圓木,四周嵌有長約一尺的木桿,但時代不詳。經文物專家鑒定,古羅馬軍隊善“土城外修木城”,這根奇特的木制品就是古羅馬人“重修木城”的證據。

    著手研究

    盡管不少史學家根據史料記載作出大膽推斷:甘肅省永昌縣者來寨村生活的上百名白皮膚、藍眼睛的村民是2000多年前羅馬兵團的后裔,但由于史料太少,這項需生物學、遺傳學、生命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聯合攻關的研究項目至今仍沒有最終的權威結論。但隨著11月6日下午“蘭州大學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揭牌,關于者來寨村“羅馬兵團”后裔的各種不解之謎再次被提上學術研究議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項近年來國內外史學界爭論的一大焦點將隨著研究進程的加快越來越清晰。據了解,該中心成立后立即展開的兩項學術研究之一便是“早期中國羅馬兵團后裔研究”——利用蘭州在中國西北的戰(zhàn)略位置,發(fā)掘、記錄和整理絲綢之路一帶關于中國早期與羅馬接觸的豐富歷史資源,以解開羅馬兵團神秘消失之謎。 意大利駐華大使里卡爾多·謝颯、蘭州大學黨委書記王寒松為蘭州大學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意大利駐華使館首席商務代表亞歷山德羅·德馬西和記行集團總裁李文輝博士、省教育廳副廳長王萍等出席揭牌儀式。里卡爾多·謝颯致辭時希望通過中心的成立進一步促進中意文化交流。

    據介紹,該中心是西北地區(qū)首個以中意文化為研究課題的研究和資源中心,由香港和記行集團總裁李文輝博士資助的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與蘭州大學合作成立。中心成立后,將立即開展兩項學術研究課題,即“早期中國羅馬兵團后裔研究”、“馬可波羅時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后者主要探尋馬可波羅當年沿著絲綢之路訪華的傳奇足跡。同時,中心將為國內學術和學者安排意大利語言的學習機會,以更有效地拓展中國和意大利文化交流的歷史及文藝復興研究的長遠學術發(fā)展。

    里卡爾多·謝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早期中國羅馬兵團后裔研究"做起來比較困難,我相信中心的成立將為研究工作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和平臺,專家學者可以了解那個時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雖然歷史學家、研究人員目前在這方面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與羅馬軍隊是接觸過的,這些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才能得出結論?!?/p>

    里卡爾多·謝颯還透露,他此次來蘭并不完全是為中心揭牌,建立與甘肅省更加深遠、穩(wěn)固的合作關系也是此行的重要內容,希望當日的揭牌儀式只是個開始,以后還有更深遠的接觸。里卡爾多·謝颯表示:“成立中心的目的就是促進中意文化交流,把中國文化帶入意大利,把意大利文化引進中國;我們的合作雖是以文化研究開始的,但我們也期望在工業(yè)、商業(yè)等諸多領域與甘肅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