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南美錐蟲病也被稱為恰加斯病,它是一種由克氏錐蟲感染引起的可威脅生命的慢性心肌病和巨食道或巨結腸疾病,嚴重者可猝死。過去主要發(fā)生在南美洲地區(qū),如今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和西太平洋一些國家也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此病例。該病主要通過輸血、器官捐獻,以及母嬰感染等縱向傳播,食物污染也是其傳播途徑之一。預防此病的最有效方法是病媒控制。如果在感染后的急性期即開始治療,這種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療效隨患者染病時間的延長而減弱,因此,應當盡早治療感染者。
南美錐蟲病 - 簡介
南美錐蟲病是一種由克氏錐蟲感染引起的慢性心肌病和巨食道或巨結腸疾病。
訪病是巴西醫(yī)生恰加斯于1909年發(fā)現(xiàn)的,因此也被稱為恰加斯病。它是寄生蟲克氏錐蟲引起的一種可威脅生命的疾病。曾僅限于南美洲的南美錐蟲病已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qū),目前估計全球有1000萬人感染,但高危人群超過2500萬人。如果在感染后的急性期即開始治療,這種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療效隨患者染病時間的延長而減弱,因此,應當盡早治療感染者。
南美錐蟲病 - 體征與癥狀
該病分兩個階段:
最初的急性期在感染之后持續(xù)約兩個月。在急性期,有大量寄生蟲隨血液循環(huán)。多數(shù)病例無癥狀或癥狀溫和,但可包括發(fā)熱、頭痛、淋巴結腫大、臉色蒼白、肌肉疼痛、呼吸困難、腫脹以及腹部或胸部疼痛。在被錐蝽臭蟲叮咬的不足50%的人中,首先可見的典型體征可以是皮損或一側(cè)眼瞼青紫腫脹。
在慢性期,寄生蟲主要隱藏在心臟和消化道的肌肉中。多達30%的患者出現(xiàn)心臟障礙,多達10%出現(xiàn)消化道(典型的情況是食道或結腸擴大)、神經(jīng)或混合病變。在隨后數(shù)年內(nèi),感染可導致猝死或心肌進行性損害造成的心力衰竭。
南美錐蟲病 - 診斷
急性期周圍血中的錐蟲數(shù)量很高,很容易被薄血片或厚血片檢查發(fā)現(xiàn)。而在隱匿期或慢性期則血中的錐蟲數(shù)很少,故需用血液或淋巴結等器官的抽吸物培養(yǎng)來確診。別的診斷辦法還有宿主接種診斷法(實驗室飼養(yǎng)的錐蝽叮咬可疑的病人后,檢查錐蝽直腸的內(nèi)容物;或?qū)⒖梢刹∪说难鹤⑷雽嶒瀯游?或用PCR擴增技術檢測血液或組織液中的錐蟲DNA。血清學試驗在內(nèi)臟利什曼病或粘膜皮膚利什曼病患者可產(chǎn)生假陽性結果。 [2]
南美錐蟲病 -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吸血錐蝽臭蟲受感染的糞便傳播。這些臭蟲一般生活在農(nóng)村或郊區(qū)建筑條件較差住房的縫隙中。它們通常在日間隱藏起來,到晚上就出來活動,吸食人的血液。它們通常叮咬臉部等皮膚暴露區(qū),而且臭蟲在叮咬處附近排便。當人出于本能把臭蟲糞便抹到叮咬處、眼部、口腔或任何皮膚破損處時,寄生蟲就進入人體。
南美錐蟲病也可通過以下途徑傳播:
1:經(jīng)克氏錐蟲污染的食物,例如通過接觸錐蝽臭蟲的糞便;
2: 使用受感染獻血者的血液進行輸血;
3: 在妊娠或分娩期間由受感染的母親傳播給新生兒;
4: 使用受感染捐獻者的器官進行器官移植;
5: 實驗室事故。
南美錐蟲病 - 分布地區(qū)
南美錐蟲病過去主要發(fā)生在南美洲地區(qū),但近10年來,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和西太平洋一些國家也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病例。這與全球人口流動增加關系密切。此外,輸血、器官捐獻,以及母嬰感染等縱向傳播也是造成此病擴散的原因,另外食物污染此病傳播的途徑之一。
南美錐蟲病 - 治療方法
為了殺死寄生蟲,可使用芐硝唑或硝呋替莫可治療恰加斯病。如果在感染之后的急性期開始時很快用藥,這兩種藥物治愈該病的效力幾乎為100%。但是,兩種藥物的效率隨著患者染病的時間而減弱。治療也適用于感染復發(fā)者(例如由于免疫抑制)、先天性感染患兒以及慢性期早期病人。應當向染病的成人,尤其是無癥狀者,提供治療。由于療程較長(長達兩個月)并可能出現(xiàn)不良反應(在多達40%接受治療的病人中發(fā)生),應當衡量藥物治療在預防或延遲形成恰加斯病方面的可能效益。
孕婦或者腎或肝功能衰竭者不應使用芐硝唑和硝呋替莫。硝呋替莫也禁忌用于具有神經(jīng)或精神障礙背景者。
此外,可能需要對心臟或消化道癥狀進行專門治療。
南美錐蟲病 - 控制與預防措施
沒有用于錐蟲病的疫苗。在南美洲預防該病的最有效方法是病媒控制。為了預防通過輸血和器官移植染病,必須進行血液篩檢。
最初(>9000年之前),克氏錐蟲僅影響野生動物。該病后來傳播到家畜和人類??耸襄F蟲在南美野生動物宿主的數(shù)量較大,意味著不能根除這種寄生蟲。因此,控制目標是消滅傳播并為受感染和患病人群提供衛(wèi)生保健。
克氏錐蟲可感染若干種類的錐蝽臭蟲,其中大部分見于美洲。根據(jù)地理區(qū)域,世衛(wèi)組織建議采取如下預防和控制措施:
1: 對房屋和周圍地區(qū)噴灑殺蟲劑;
2:改進房屋以防病媒成災;
3:個人預防措施,例如蚊帳;
4: 食物制備、運輸、儲存和食用方面的良好衛(wèi)生措施; 因為食物污染也可導致此病傳播,因此,最為有效的防控措施是控制病媒,如在房前屋后噴灑殺蟲劑,加強食物制備、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的衛(wèi)生措施等。
5: 篩查獻血者;
6: 檢測器官、組織或細胞捐獻者和接受者;
7: 篩查受感染母親的新生兒以及受感染兒童的兄弟姐妹以便提供早期診斷和治療。
南美錐蟲病 - 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反應
自1990年代以來,拉丁美洲、南錐各地區(qū)、中美洲、安第斯條約以及泛美衛(wèi)生組織的亞馬遜流域政府間行動在寄生蟲和病媒控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功。這些多國行動導致顯著減少國內(nèi)病媒的傳播。此外,在整個拉丁美洲顯著降低了通過輸血傳播的風險。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進展的原因是疾病流行會員國的堅定承諾,其研究和控制機構的力量,以及眾多國際伙伴的支持。
與此同時,需要面對一系列額外的挑戰(zhàn):
1:要有可持久性,維持和鞏固控制方面的進展;
2:在原先認為無該病的地區(qū)——例如亞馬遜流域,出現(xiàn)了恰加斯病;
3:在控制工作已取得進展的地區(qū)——例如在阿根廷和玻利維亞的查科地區(qū)等,重新出現(xiàn)了該病;
4:主要由于拉丁美洲與世界其它地方之間日益增多的人口流動造成了該病的傳播;
5:成百萬感染患者要獲得診斷和治療。
為了實現(xiàn)消滅恰加斯病傳播并在疾病流行和非流行國家為感染者/患者提供衛(wèi)生保健的目標,世衛(wèi)組織力圖在全球級加強聯(lián)網(wǎng)合作并強化區(qū)域和國家的能力,重點為:
1: 加強世界流行病學監(jiān)測和信息系統(tǒng);
2:在疾病流行和非流行國家中預防通過輸血和器官移植傳播疾病;
3: 促進識別用于篩檢和診斷感染的診斷測試法;
4: 擴大先天性傳播的二級預防以及先天性和非先天性感染的病例管理;
5:促進就充分的病例管理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