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tōng jì yàn
簡介
通濟堰,位于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qū) 碧湖鎮(zhèn)堰頭村邊,建于南朝蕭梁天監(jiān)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大壩拱形,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初為木條結(jié)構(gòu),南宋時改為石壩,是一個以引灌為主,蓄泄兼?zhèn)涞乃こ?。通濟堰的堰史、堰?guī)、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整個水利工程,連同碑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貴資料。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麗水市西南碧湖平原。創(chuàng)建于南朝蕭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9年),自宋元至清,歷代多次續(xù)建整修。
通濟堰水利工程由拱形大壩、通濟閘、石函、葉穴、渠道、概閘及湖塘等組成。筑大壩橫截松蔭溪,建通濟閘引水入渠,架石函從干渠上方引走泉坑水以消除沙石沖積,開葉穴直通甌江以排淤泄洪。干渠長22.5公里,分支渠四十八條,毛渠三百二十一條,大小概閘七十二座,并多處開挖湖塘以儲水,形成以引灌為主,兼顧儲泄的竹枝狀水利灌溉系統(tǒng)。石函引水橋建于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5年),總長18.26米,凈跨 10.24 米,橋墩高4.75米。葉穴為疊梁結(jié)構(gòu)的木構(gòu)概閘,始建于宋,清光緒二年(1876年)重建。
現(xiàn)存歷代碑刻十八通,主要集中在大壩北岸的司馬廟中。其中有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范成大“重修通濟堰規(guī)碑”。另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刊宋碑兩通,其中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麗水縣通濟堰詹南二司馬廟記碑”,是現(xiàn)存最早的通濟堰史料。
通濟閘至石函渠段兩側(cè),留有多株千年護岸香樟。臨渠建有文昌閣、店鋪、民居、牌坊等各類清代木石建筑物。
2001年06月25日,通濟堰作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