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生存在寒武紀的大蝦。
奇蝦,又名:古怪的蝦,是一種于中國、美國、加拿大、波蘭及澳大利亞的寒武紀沉積巖均有發(fā)現的古生物。它是已知最龐大的寒武紀動物。根據推測,此類動物極有可能是活躍的肉食性動物。但是,研究發(fā)現,其中一個種Laggania很有可能是一種食用浮游生物的動物。
奇蝦是一類已經滅絕的大型無脊椎動物,化石表明這種動物口器有十幾排牙齒,直徑有25厘米,糞便化石長10厘米,粗5厘米。由此推測,奇蝦體長可能超過2米。
科學家在奇蝦糞便化石中發(fā)現小型帶殼動物的殘體,這說明它是寒武紀海洋中的食肉動物,是海洋世界的統(tǒng)治者和食物最終的消費者。奇蝦的發(fā)現表明,當時海洋確實存在完整的食物鏈。新的研究發(fā)現,奇蝦的捕食肢能彎曲,腿能在海底行走,不過它的附肢沒有分化,節(jié)之間缺少關節(jié)。
它有一對帶柄的巨眼,一對分節(jié)的用于快速捕捉獵物的巨型前肢,美麗的大尾扇和一對長長的尾叉。它雖不善于行走,但能快速游泳。25厘米直徑的巨口可掠食當時任何大型的生物,口中有環(huán)狀排列的外齒,對那些有礦化外甲保護的動物構成了重大威脅。這是一種攻擊能力很強的食肉動物,它的個體最大可達2米以上,而當時其他大多數動物平均只有幾毫米到幾厘米。
奇蝦 - 考古發(fā)現
發(fā)現
早在1886年,也就是比沃考特發(fā)現馬爾三葉形蟲還要早23年,加拿大地質研究所的理查德·麥康內爾(1857~1942)在對布爾吉斯頁巖層附近的山地進行地質考察時就發(fā)現了奇蝦的化石。不過,他發(fā)現的化石,只是奇蝦的口前的觸手部分。根據這塊觸手化石,他以為那是某種蝦類的化石,便按照“奇怪的蝦”的意思,用希臘語將其取名為“奇蝦”。
直到1981年惠廷頓博士等人發(fā)現了奇蝦全部身體各部分的化石,這才知道所謂“蝦”(觸手),所謂“水母”(口),所謂“海參”(軀體),原來都是同一種生物的不同組成部分。到這時,他們終于才能夠復原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奇蝦的形狀。
奇蝦最初在加拿大發(fā)現,當時只發(fā)現一只前爪的化石,被誤認為是蝦的尾巴。科學家還想象了一個蝦頭,由于它不是蝦,所以命名為奇蝦。1994年,中國科學家在帽天山發(fā)現完整的奇蝦化石,糾正了從前的錯誤,所謂的“尾巴”其實是它的爪子。
最完整的奇蝦化石出現在帽天山的頁巖中。1992年帽天山北坡修筑公路,推土機推出了一個巨大的斷面,給了奇蝦化石被發(fā)現的機會。第一塊標本在發(fā)現之初只有前附肢的末端露了出來。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周桂琴在野外當場就修理起來。當完整的一對前附肢和頭部顯露之際,她不禁興奮得大喊起來。
第一塊奇蝦標本的現形,又引出了第三塊完整奇蝦的問世。其實,這‘第三塊’奇蝦化石早在1990年就已被南古所的朱茂炎采集回來,但當初它怪異的形體讓人迷惑,因而被冷落在辦公室的托盤中將近2年。隨著標本的修復,一個完整的兇猛的獵食者形象出現在人們眼前。
5.3億年前的海洋中,最兇猛的捕食者莫過于奇蝦了。它有一對帶柄的巨眼,一對分節(jié)的用于快速捕捉獵物的巨型前肢,美麗的大尾扇和一對長長的尾叉。它雖不善于行走,但能快速游泳。25厘米直徑的巨口可掠食當時任何大型的生物,口中有環(huán)狀排列的外齒,對那些有礦化外甲保護的動物構成了重大威脅。這是一種攻擊能力很強的食
肉動物,它的個體最大可達2米以上,而當時其他大多數動物平均只有幾毫米到幾厘米。
這是一種攻擊能力很強的食肉動物,它的個體最大可達2米以上,而當時其它大多數動物平均只有幾毫米到幾厘米。
證實
古生物學家們已經普遍認可這樣一個觀點,即奇蝦是寒武紀時期(5.7億~5.1億年前)地球上最大的動物。摩洛哥古生物學家們的一項發(fā)現可能將再次刷新我們對這種生物的觀點。他們發(fā)現這種生物可能比原先所認為的還要大,并且其滅絕的時間要比原先認為的晚大約3000萬年。
他們在一處地點發(fā)掘出一塊奇蝦的化石,這條奇蝦的體長比之前發(fā)現的最大化石還要長出大約12英寸(約合0.3米)。另外,之前的化石記錄都顯示奇蝦大約生活在5.4億~5億年前的海洋中。但是此次發(fā)現的奇蝦化石周圍環(huán)境中還發(fā)現了成千上萬的海洋軟體動物化石遺跡,它們的生活年代是在4.72億年前。
這就意味著,奇蝦可能要比原先人們所認為的更大,并且其種族的延續(xù)也要比我們之前認為的更久。
奇蝦幾乎可以說是寒武紀的標志性動物,它擁有一對大大的前爪,在頭蓋骨下面還有一張大大的嘴巴。它們還有一對大眼睛和一圈鋒利的牙齒,甚至能輕易咬碎堅硬的貝殼。
奇蝦 - 奇蝦之謎
五億三千萬年前,澄江是一片碧藍的大海,大海里住著許多動物的祖先。但由于地質運動,海洋生物死后,經過幾億年的埋藏變成了化石。帽天山動物化石屬于云南東部早寒武紀的動物群,它以軟體動物化石的罕見保存為特色,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化石寶庫。
自候先光先生1984年在澄江帽天山首次發(fā)現以來,已識別動物化石共120余種,分屬于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節(jié)肢動物、棘皮動物等10多個動物門類以及一些分類位置不明的奇異類群。澄江動物化石群充分顯示出寒武紀早期生物的多樣性,再現了五億多萬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實面貌。
其中微網蟲又稱九眼蟲,是因為它有九對眼睛而得名。帽天山蟲屬于腔腸類動物。水母是透明的軟體動物。尤其是脊索動物云南蟲的發(fā)現對研究脊索動物具有重要意義。被稱為水中“霸王”的奇蝦,奇蝦形態(tài)特征和常見的蝦身體非常相似,但似乎缺少了一個頭,顯得稀奇古怪,因而稱它為奇蝦。直到1979年英國生物學家,在希爾古斯頁巖標本中找到了一塊較為完整的化石,才發(fā)現“奇蝦”。原來是一個具有圓環(huán)形口器的、巨大的頭前附肢動物,才解開了一個世紀的“謎團”。奇蝦是五億多年前海洋中最龐大、最兇猛的巨型食肉類動物,它號稱海中的“巨無霸”。最大的奇蝦體長可達2米以上,而當時海洋中其它各類動物的個體只有幾毫米到幾厘米。奇蝦的頭前有一對多節(jié)的、帶剌的,用于捕捉食物的強大前附肢,頭的前上方有一對帶柄的巨眼;頭下方中央有一個由32個外唇極組成的圓形環(huán)形口器,口的最大直徑可達25厘米,可吞食各種巨型動物,對具有外甲保護動物也構成了嚴重威脅。
奇蝦身體呈流線型,背腹扁平,身體分節(jié)但沒有背甲,身體兩側有十一對寬大的、有脈胳支撐結構的槳狀葉,尾扇區(qū)由三對片狀的尾葉組成,并從尾端的背部中央向后伸出一對細長的尾剌。奇蝦特殊的身體構造,決定了它善于游泳,強于捕食的本領,它在寒武紀海洋中是所向無敵的一個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