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簡介
"卡娃"是對張貼、散發(fā)小廣告的未成年人的稱謂。如果按照漢語詞匯的修飾關系,將該詞直譯為"poster child"(張貼東西的孩子),則在英語表達中難以體現(xiàn)原詞本身含有的雇傭未成年人散發(fā)張貼小廣告的非法性。故從英語表達的習慣著手,不妨將該詞譯為"child poster"(未成年的張貼者)。兩者的翻譯雖然僅僅是變換了一下次序,但其中的微妙差異,須細細玩味。
一張小小的卡片,就能使城市為之不安。僅2005年,城管部門收繳的非法小廣告卡就有24噸?!?小廣告”每張平均重1克,以一噸100萬張,每張長10厘米計,24噸卡片可以從上海鋪到哈爾濱。當年孟嘗君“食客三千”,如今的大都市恐有“卡族三千”。“卡族”絕大多數(shù)都是十五六歲的孩子,甚至更小,故曰 “卡娃”。
一張張小小的小廣告卡不僅影響市容,背后更傳遞著利益信息:辦假證、賣機票,攬假貨,黑廣告。
生活方式
“卡娃”們多處于青春期,蠢蠢欲動,借著發(fā)卡機會騷擾時尚的女孩子是常有的事,但嚴重的是,有些“卡娃”會和小偷勾結(jié)起來偷東西。因此“小胖子”擔心長此游走在犯罪的邊緣,很容易走上歪路。
“卡娃”們除了上網(wǎng)、喝酒、打架外幾乎沒有其他業(yè)余生活,很多人十三四歲就學會了抽煙,“小不點”現(xiàn)在每天至少需要一包煙。
影響
“卡娃”所折射的實際是農(nóng)村未成年人社會化的問題。通過對“卡娃”的個案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都存在責任的缺失。
大多數(shù)“卡娃”在走向城市前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都已匯入流動人口的大軍,一方面,家長應盡的教育責任沒有體現(xiàn),另一方面,家長的流動性對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又會起到催化作用。
父母環(huán)節(jié)失守,對“留守兒童”的社會教育只能依靠學校,但由于不少地區(qū)農(nóng)村教育投入相對不足等原因,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學校尤其是在欠發(fā)達地區(qū),這方面的教育又存在缺失。
還有一批孩子并非“留守兒童”,他們跟隨父母走進了城市,但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結(jié)構(gòu)限制,他們無法真正分享城市的教育資源,父母會比較容易接受子女早點走向社會,以緩解家庭經(jīng)濟壓力。
不管哪類成因,這些孩子過早走向社會后,由于年齡的限制,只能從事散發(fā)廣告卡這樣的非法工作,因此,不可避免與吸毒人員、盜竊分子等問題人群的接觸。
在這種亞文化的環(huán)境下成長,接觸不到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對這些孩子的負面影響很大,比如“卡娃”,會形成一個 “同伴群體”,在問題人群中周旋,出現(xiàn)組織結(jié)構(gòu)的黑勢力化。
“同伴群體”成員間的影響很大,往往容易產(chǎn)生集體的越軌行為,“卡娃”集體騷擾女性、挑釁甚至毆打城管人員就是一個表現(xiàn)。
人口流動是一個趨勢,此過程中將有更多農(nóng)村未成年人走向城市,因此,我們要尤其重視流動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群。
要解決類似“卡娃”的問題除了流出地的地方政府要做好防止未成年人失學的工作,以及加強家長的教育角色外,流入地的城市管理也應加強。
城市的人口管理是靜態(tài)的,應該主動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此外,可以充分發(fā)揮民間組織的力量,通過志愿者加強對城市“流動少年”的引導與幫助。
關注
有人以“卡娃”名之這個新“族群”,倒不失為形象的概括。這些過早走向社會又無人管教的孩子,面對復雜的社會無所適從,為了生存還常常干出些違法的活兒。很多人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抽煙,學會了欺詐,學會了泡發(fā)廊、闖賭窩,甚至還形成了派系,成為“問題孩子”,除了有礙社會治安,還極易為社會黑勢力所利用,后果堪憂。
農(nóng)民進城務工,參加城市建設,或說人口流動,已成為一種趨勢。由此帶來的值得探討、研究的課題多多。對進城農(nóng)民工孩子的撫養(yǎng)、教育,就是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如果說早先農(nóng)民進城務工后的“留守兒童”問題主要留給了農(nóng)村;那么現(xiàn)今“進城卡娃”(或說“流動兒童”)的問題,則主要留給了城市,至少是城鄉(xiāng)兼而有責。有專家指出,解決流動兒童的教育應視為中國最大的“扶貧工程”。切中肯綮,此其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