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秧歌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拼音:dōng běi yāng gē

    簡介

    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wěn)重于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zhì)樸、剛柔并濟的性格特征揮灑的淋漓盡致。穩(wěn)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jié)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wěn)、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節(jié)日,人們就會自發(fā)地組織秧歌表演和比賽。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艷麗,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紛紛伴著鑼、鼓、镲、嗩吶奏出的熱烈而歡快、諧趣而顛浪的曲調(diào)輕快上路。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這些舞蹈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眾喜愛。

    歷史

    東北秧歌是東北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楊賓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寫的《柳邊紀略》中,對當?shù)厝嗣竦难砀杌顒佑羞^記載:“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又說:“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繖鐙(傘燈)賣膏者為前導,傍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乃舞,達旦乃已。”

    東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蹺兩類。地蹦子又稱地秧歌,流傳面較廣;高蹺盛行于遼南,特別是營口(大石橋)、海城和蓋縣一帶。說的是某地有某水田農(nóng)民插秧時唱田歌,叫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