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非暴力(No nviolence)指參與社會政治變革、拒絕使用暴力的理念,作為介于被動接受與武裝斗爭的一種形式,“非暴力”方式參與的政治變革,包括非暴力反抗、公民抗命或其他強大影響力的不合作對抗形式,與和平主義類似。

  • 詳細解釋


     理念

    20世紀中葉以來,非暴力、非暴力抵抗等非武力手段為社會變革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推崇的政治與社會哲學理念。作為社會政治變革的實踐,非暴力反抗與和平主義具有本質(zhì)的差別。非暴力屬于社會與政治變革,它違背壓迫者的意愿,和權力、非正義和不公正現(xiàn)象斗爭。作為政治理念,常常描述非暴力為“平民政治”,從全世界范圍和歷史眼光來看,非暴力理念常涉及廣泛的群眾基礎。如為爭取印度獨立,圣雄甘地領導的不合作運動;美國人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領導的爭取非裔美國人公民權利的斗爭,還有就是1986年菲律賓爆發(fā)的人民革命(EDSA Revolution,1986)。另外,世界范圍內(nèi)有諸多文化和政治傳統(tǒng)推崇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如亞伯拉罕諸宗教、源于印度次大陸的各個宗教等,佛教和印度教都反對任何暴力,主張以忍讓和和平的方式解決一切爭端,最終有了甘地創(chuàng)造性的印度民族獨立的解放方式。

    雕塑

    由弗雷德里克·路特斯沃德設計的名為《非暴力》的形狀為一支槍管扭曲打結(jié)的左輪手槍的雕塑。國際奧委會總部附近的“非暴力”(NON VIOLENOE)雕塑。在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廈門前,也有同樣的雕塑。雕塑表達了世界所有善良的人們反對戰(zhàn)爭和暴力的共同愿望。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戰(zhàn)爭與暴力,以及各種殺戮引發(fā)的悲劇,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