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釋義]
(名)明清科舉制度的一種考試文體,段落有嚴格規(guī)定,內(nèi)容空泛,形式死板,束縛人的思想?,F(xiàn)在多用來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講話等。
[構成]
偏正式:八(股
陳腔濫調(diào)
1.(明清科舉制的一種考試文體, 亦稱“時文”“制義”或“制藝”) eight-part essay (a literary composition prescribed for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known for its rigidity of form and poverty of ideas)
◎ 八股 bāgǔ
[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 中國明、清科舉考試用的文體。也稱“制藝”、“時文”。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內(nèi)容空洞,形式死板。后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講演等
洋八股必須廢止
明 清 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藝、制義、時藝、時文、八比文。其體源于 宋 元 的經(jīng)義,而成于 明成化 以后,至 清 光緒 末年始廢。文章就四書取題。開始先揭示題旨,為“破題”。接著承上文而加以闡發(fā),叫“承題”。然后開始議論,稱“起講”。再后為“入手”,為起講后的入手之處。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個段落,而每個段落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稱八股文。其所論內(nèi)容,都要根據(jù) 宋 朱熹 《四書集注》等書“代圣人立説”,不許作者自由發(fā)揮。它是封建統(tǒng)治者束縛人民思想,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工具。參閱《明史·選舉志二》, 清 阮元 《四書文話》、 梁章鉅 《制義叢話》。《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條之后,便是禮部議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經(jīng)》、《四書》八股文?!焙笠员扔骺斩此腊宓奈恼禄蛴馗难哉?。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適合黨老爺們口胃的八股來,大家都已經(jīng)感覺著頭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