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筒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大筒 dà tǒng

    大筒是拉弦樂器,形似二胡,因琴筒較大較粗而得名,是湖南花鼓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花鼓大筒。它還用于長沙的沙絲弦、祁陽小調(diào)的伴奏。此樂器的琴桿、琴筒都是竹制的,琴筒蒙蛇皮,二根弦,用竹弓拉奏,弓上系馬尾。經(jīng)改革后的大筒,現(xiàn)已開始用于獨奏。

  • 詳細解釋


     樂器簡介

    大筒是流行在湖南大部分地區(qū)的拉弦樂器,因在花鼓戲中 的主奏地位,通常又被稱為花鼓大筒。湖南花鼓戲大約起源于清康熙、乾隆年間,大筒作為其伴奏樂器在民間早已出現(xiàn),因此,它的形成應(yīng)該更早。大筒的歷史可能不及板胡、京胡那樣久遠,但作為戲曲的伴奏樂器,其間也經(jīng)歷了漫長的規(guī)屬過程。

    大筒歷史悠久。宋代前稱古角。據(jù)《三才圖會》載:“古角以木為之,今以銅,即古角之變體也。其木細,其末巨,本常納于腹中,用即出之,為軍中之樂。”這段大筒形制的記載,與流行于鳳慶民間的大筒形制完全一致。大筒是古代軍隊中的號角,也是古代貴族王侯和土官儀仗隊中的樂器。長期以來,大筒這種樂器隨著鼓吹樂在鳳慶民間廣為流傳。

    大筒是鳳慶彝(土人、倮人、俐米人)、拉祜、漢等族的一種唇震吹管樂器,流行于廣大山區(qū)。

    歷史淵源

    “大筒”古代亦稱“古角”, 宋朝學(xué)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古角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古角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古角在唐代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宋代末學(xué)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古角”。宋代大學(xué)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后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古角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古角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古角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古角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到了近代,古角才更名為大筒。半個多世紀以來,大筒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后,民族、民間音樂發(fā)展很快,為了大力發(fā)掘民間藝人的藝術(shù)珍寶,民間藝人的大筒樂曲經(jīng)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大筒演奏藝術(shù)如雨后春筍迅猛發(fā)展起來。

    形制特點

    大筒的傳統(tǒng)形制對琴筒而言分長筒、短筒兩種 。長筒長度約22cm—24cm,竹制。琴桿為木制,較短。琴頭成彎月形,左右各置一軸,無千斤。由于多以蟒蛇皮做震動皮面,因此,發(fā)音相對低沉渾厚。而短筒長度約16cm,琴筒、琴桿均為竹制,由于多以菜花蛇皮做震動皮面,加之酷似京胡的外形,以及使用高梁秸做琴碼,因此發(fā)音尖銳、明亮,富有特點。大筒聲音低沉,音量巨大,可傳數(shù)里,無固定音高。吹時發(fā)起伏不斷的約相差一度的“嗡嗡”聲。

    與其他胡琴種類的發(fā)展進程相似,進入50年代以來,大筒在其原有的兩種傳統(tǒng)型制的基礎(chǔ)上,逐漸改革研制出型制更接近二胡的新型大筒。琴筒可用精選竹筒旋制,也可用楠竹片拼制,形狀成六方或八方形,蒙以蛇皮。琴桿竹制或采用紅木制作,并由原來的絲弦改用鋼弦。為保持琴身穩(wěn)定,在琴筒下方增加竹制或木制底托。從定弦到演奏技法均與二胡相似。除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原有的聲音特色以外,新型大筒的技術(shù)、技巧的發(fā)展,無可否認地進入了規(guī)范發(fā)展的新階段。[1]

    樂器結(jié)構(gòu)

    大筒:又稱“花鼓大筒”。形似二胡,因琴筒比二胡筒較大較粗而得名。流行于湖南各地,是湖南花鼓戲的主要伴奏樂器。至今已有300年歷史。

    民間流行的傳統(tǒng)大筒有兩種:

    一種是“短筒式”的,琴桿、琴筒均為竹制,琴桿多用湘妃竹制,琴筒采用楠竹制作,筒前口蒙以蛇皮,外形和京胡相似,木制弦軸,張兩根絲弦,用細竹控馬尾或棕絲制成的琴弓拉奏,發(fā)音尖銳、單薄。

    另一種是“長筒式”的,琴簡筒長達25厘米,琴桿較短,用榆木制作,琴頭是彎脖狀,左右各置一軸,無千斤,用同樣馬尾弓拉奏,發(fā)音較沉悶、含糊,但有厚度。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花鼓戲的發(fā)展,經(jīng)改革已制成新型大筒,全長約82厘米,琴筒用竹黃較厚的楠竹制成六方形,筒前口蒙以當?shù)厮a(chǎn)菜花蛇、烏梢蛇等蛇皮,琴桿改為紅木桿,琴馬由竹馬改用高粱稻秸制作,絲弦改用鋼絲弦,并在琴筒下增置底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