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琴的構(gòu)造
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著文化內(nèi)涵的樂器。僅從琴形而言,就可說是通身是韻。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制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于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于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
岳山邊靠額一側(cè)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diào)弦的“琴軫”。琴頭的側(cè)端,又有“鳳眼”和“護軫”。
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cè)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jīng)岳山、龍齦,轉(zhuǎn)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
古琴的音箱,不象箏等樂器那樣粘板而成,而是整塊木頭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較厚,又相對較粗糙,所以其聲更有獨特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
琴腹內(nèi),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聲池”。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cè)有“天柱”,靠尾一側(cè)有“地柱”。使發(fā)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韻”。
由于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于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余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gòu)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jié)構(gòu)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于攜帶,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精致的配件
配件的種類
琴的配件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鑲嵌在琴體上的配件(為琴體之一部分,但為后鑲嵌上的),包括:岳山、承露、冠角、龍齦、齦托、雁足、琴徽。另一類是安置于琴體但可活動的配件,即:琴軫。有時琴額上也鑲有大塊寶石。
配件的用料
不管是琴體上的哪一類配件,用料都是非常講究的,式樣也都十分精致。
一般來說,岳山、承露、冠角、龍齦、齦托都是用美觀的高檔硬木制成,如:烏木、紫檀木、花梨木等。
琴徽一般由玉、金、螺鈿等制成,鑲于琴面。(最上品為玉,其此為金,再次為螺鈿。)
雁足與琴軫的用料主要包括:象牙、玉、犀角、琺瑯、牛角、牛骨、紫檀木、花梨木等。
總之,琴的渾身上下第一部分的選材用料都非常考究。加之琴的制造工藝十分復雜。所以,一張好琴自然是價值不菲。
附:琴有十友
冰弦。寶軫。軫函。玉足。絨 (無其字,即軫上之絨繩)。琴薦。替指。錦囊。琴床。琴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