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子雞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東安子雞,因用新母雞烹制,故名。本菜特色是特點:用嫩母雞和紅辣椒煸、燒而成。菜色呈紅白綠黃四色相映,雞肉肥嫩,味道酸辣鮮香。

  • 詳細解釋


     菜系

    中國湘菜。

    特點

    此菜白、紅、綠、黃四色相映,色彩樸素清新,雞肉肥嫩異常、味道酸辣鮮香。

    營養(yǎng)價值

    營養(yǎng)成分:

    能量:5260.98kj,水分:25.047g,蛋白質:1.312g,熱量:0kj,脂肪:0.041g,膳食纖維:0.697g,酒精:0%,碳水化合物:313.111g,灰分:0.792g,維生素A:0μg,葫籮卜素:0μg,施黃醇:0μg,硫安素:0.0982mg,荷黃素:0.1064mg,尼克酸:0.287mg,維生素C:7.38mg,維生素E:0mg,鉀:212.1mg,鈉:256.97mg,鈣:73.51mg,煤:6mg,鐵:4.61mg,錳:0.1435mg,鋅:0.835mg,銅:0.1884mg,磷:25.01mg,錫:0.082mg

    母雞肉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種類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增強體力、強身壯體的作用。母雞肉含有對人體生長發(fā)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母雞肉對營養(yǎng)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jīng)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材料

    主要的材料如下:嫩母雞1只(1000克左右) 紅干椒10克 花椒子1克 黃醋50克

    紹酒25克 蔥25克 姜25克 鮮肉湯100克

    味精1克 精鹽3克 熟豬油100克 麻油2.5克

    制法

    制法一

    1、將雞宰殺,去毛內(nèi)內(nèi)臟,清洗干凈,放入湯鍋內(nèi)煮十分鐘,至七成熟撈出,待涼,剁去頭、頸、腳爪作他用。直將粗細骨全部剔除,順肉紋切成5.5厘米長、1.3厘米寬的長條,姜切成絲。紅干椒切成細末。花椒子拍碎。蔥切成段。

    2、炒鍋旺火燒熱,放入豬油至八成熱時,下雞條、姜絲、干椒末煸炒,再放黃醋、紹酒、精鹽、花椒末,再煸炒幾下,接著放入肉清湯,燜四、五分鐘,至湯汁收干,剩下油汁時,放入蔥段、味精、用濕淀粉勾芡,持鍋顛翻幾下,淋入麻油,出鍋裝盤即成。

    制法二

    【基本特點】

    東安子雞是湖南的傳統(tǒng)名菜,它始于唐代,相傳唐玄宗開元年間,湖南東安縣城里,有一家3個老年婦女開的小飯館,某晚來了幾位經(jīng)商客官,當時店里菜已賣完,店主提來兩只活雞,馬上宰殺洗凈,切成小塊,加上蔥、姜、辣椒等佐料,經(jīng)旺火,熱油略炒,加入鹽、酒、醋燜燒后,澆上麻油出鍋,雞的香味撲鼻,吃口鮮嫩,客官吃后非常滿意,事后到處宣揚,小店聲名遠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這家小店吃雞,于是此菜逐漸出名,東守縣縣太爺,風聞此事,也親臨該店品嘗,為之取名為“東安雞”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成為湖南最著名的菜肴。

    【基本材料】

    嫩閹雞1只,姜25克,紅辣椒等量克,清湯100克,米醋50克,紹酒10克,味精1克,,油100克,花椒2克,辣椒灰5克

    【制作方法】

    1、先宰殺雞,撥除雞毛,用干稻草火焚凈細小絨毛,在雞的食袋旁切口,拉出食袋,在雞的肛門切4.5厘米口,掏出內(nèi)臟,清洗干凈。

    2、將凈雞放入湯鍋內(nèi)煮約10分鐘,達七成熟撈出,剁成塊,頭、頸、腳爪作它用,雞湯留用。

    3、姜去皮,洗凈,片切成4厘米長、1.5厘米粗的細絲,紅辣椒切絲后?;ń烦词炷硭椤?/p>

    4、炒鍋置旺火,放入油,八成熱下姜絲、紅辣椒和辣椒末倒上米醋煸炒,出香味,再倒雞塊,大火燒開,中火燜1分鐘左右,至湯汁快干時,倒入雞湯,改大火,翻勺幾下,開后悶2-5分鐘,放入花椒,翻幾下就好,裝盤即成。

    5、此乃東安蘆洪市正宗做法。本人亦是本地人,看了樓上樓下的實在看不下去再提醒下不要勾芡啊!最佳口感是在此菜吃剩后下餐再吃時,那時的味道無法比擬哦!

    【注意】

    1、東安縣蘆洪市出生的雞,雞腿小,胸大而肥。選用生長期1年左右的閹雞最好,醋選本地米醋最好,一般我們用半碗米醋,而非白醋,陳醋更不可!

    2、煮雞的時間不宜過長,以腿部能插進筷子撥出無血水為準。

    3、雞從脊背一開兩半,不用去骨,刀一定緊貼骨頭進刀,注意保持雞形完整,裝盤的時將背上的碼好成倒扣得碗。

    4、原料抱汁即可。

    制法三

    【菜名】東安子雞

    【特點】色澤淡黃,酸辣鮮咸。

    【原料】嫩母雞1只(重約750克),紅柿子椒25克,蔥絲25克,姜絲25克,花椒20余粒,花生油90克,味精。

    【主料】烏頭魚1條重約12兩(約480克),橙1個,磨豉2湯匙,蒜茸1/2湯匙,紅辣椒1只(切粒),蔥2條(切粒),油1湯匙。

    【配料】腌料:胡椒粉少許,生粉1茶匙。

    【制作過程】

    1、將凈膛雞洗凈,放入鍋內(nèi)煮至不帶生血撈出,晾涼提去全部雞骨,切成4厘米長、1厘米寬的條,用濕淀粉上漿。柿子椒去子切長絲。干辣椒、老蒜切末,花教拍碎。

    2、鍋內(nèi)放油燒熱,投入干辣椒稍煸,隨后加入蔥絲、姜絲、柿子椒絲、蒜末、花椒一起煸炒,在下入雞條煸炒,加入味精、鹽、醋和少許雞湯,蓋鍋燜10分鐘,用水淀粉勾芡,淋香油,盛入盤中即成。

    注意

    1、東安縣蘆洪市出生的雞,雞腿小,胸大而肥。選用生長期1年以內(nèi)的子雞最好。

    2、煮雞的時間不宜過長,以腿部能插進筷子撥出無血水為準。

    3、雞從脊背一開兩半再去骨,去骨時先去身骨再去腿骨,刀一定緊貼骨頭進刀,注意保持雞形完整。

    4、勾芡要少而勻,原料抱汁即可。

    相關信息

    食物相克:

    母雞:雞肉忌與野雞、甲魚、鯉魚、鯽魚、兔肉、蝦子以及蔥蒜等一同食用;

    與芝麻、菊花同食易中毒;

    不宜與李子、兔肉同食,會導致腹瀉;

    與芥末同食會上火。

    淀粉(蠶豆):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

    淀粉(蠶豆):蠶豆中含有豐富的鈣、鋅、錳、磷脂等,是大腦和神經(jīng)組織的重要組成成分,并含有豐富的膽堿,有增加記憶力和健腦作用。對于正在應付考試或腦力工作者,適當進食蠶豆可能會有一定功效。蠶豆中的蛋白質可以延緩動脈硬化,蠶豆皮中的粗纖維有降低膽固槨、促進腸蠕動的作用。同時蠶豆也是抗癌食品之一,對預防腸癌有一定的作用。

    營養(yǎng)價值

    營養(yǎng)成分:

    能量:5260.98kj,水分:25.047g,蛋白質:1.312g,熱量:0kj,脂肪:0.041g,膳食纖維:0.697g,酒精:0%,碳水化合物:313.111g,灰分:0.792g,維生素A:0μg,葫籮卜素:0μg,施黃醇:0μg,硫安素:0.0982mg,荷黃素:0.1064mg,尼克酸:0.287mg,維生素C:7.38mg,維生素E:0mg,鉀:212.1mg,鈉:256.97mg,鈣:73.51mg,煤:6mg,鐵:4.61mg,錳:0.1435mg,鋅:0.835mg,銅:0.1884mg,磷:25.01mg,錫:0.082mg

    母雞肉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種類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增強體力、強身壯體的作用。母雞肉含有對人體生長發(fā)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母雞肉對營養(yǎng)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jīng)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典故

    1.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客商趕路,入夜饑餓,在湖南東安縣城一家小飯店用餐。店主老嫗因無菜可供,捉來童子雞現(xiàn)殺現(xiàn)烹。童子雞經(jīng)過蔥、姜、蒜、辣調味,香油爆吵,再烹以酒、醋、鹽燜燒,紅油油、亮閃閃,鮮香軟嫩,客人贊不絕口,到處稱贊此菜絕妙。知縣聽說后,親自到該店品嘗,果然名不虛傳,遂稱其為“東安子雞”。這款菜流傳至今上千年,成為湖南名菜。

    2. 傳說,北伐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唐生智在南京設宴款待賓客,席中有“東安雞”一菜,賓客食后贊不絕口。郭沫若《洪波曲》載:抗日戰(zhàn)爭時期,唐將軍在長沙水陸洲的公館里,曾設宴招待了他,其間也有東安子雞這道菜。1972 年2 月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毛澤東主席宴請尼克松時,曾用東安雞等湘菜招待他,尼克松吃得很高興,邊吃邊贊賞,回國后。還大肆贊揚“東安雞”味美可口,久食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