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苣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菊苣jú jù

    菊苣,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質(zhì)、短粗。莖直立,有棱,中空,多分枝。葉互生,長倒披針形,頭狀花序,花冠舌狀,花色青藍(lán)。該植物耐寒,耐旱,喜生于陽光充足的田邊、山坡等地。國內(nèi)外均有分布。菊苣為藥食兩用植物,菊苣葉可調(diào)制生菜,在我國四川(成都)及廣東等有引種栽培。它的根含菊糖及芳香族物質(zhì),可提制代用咖啡,促進(jìn)人體消化器官活動。 植物的地上部分及根可供藥用,中藥名分別為菊苣、菊苣根,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健胃等功效。此外,菊苣還可以成為粗飼料或牧草。

  • 詳細(xì)解釋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莖直立,單生,分枝開展或極開展,全部莖枝綠色,有條棱,被極稀疏的長而彎曲的糙毛或剛毛或幾無毛?;~蓮座狀,花期生存,倒披針狀長橢圓形,包括基部漸狹的葉柄,全長15-34厘米,寬2-4厘米,基部漸狹有翼柄,大頭狀倒向羽狀深裂或羽狀深裂或不分裂而邊緣有稀疏的尖鋸齒,側(cè)裂片3-6對或更多,頂側(cè)裂片較大,向下側(cè)裂片漸小,全部側(cè)裂片鐮刀形或不規(guī)則鐮刀形或三角形。莖生葉少數(shù),較小,卵狀倒披針形至披針形,無柄,基部圓形或戟形擴(kuò)大半抱莖。全部葉質(zhì)地薄,兩面被稀疏的多細(xì)胞長節(jié)毛,但葉脈及邊緣的毛較多。頭狀花序多數(shù),單生或數(shù)個集生于莖頂或枝端,或2-8個為一組沿花枝排列成穗狀花序。總苞圓柱狀,長8-12毫米;總苞片2層,外層披針形,長8-13毫米,寬2-2.5毫米,上半部綠色,草質(zhì),邊緣有長緣毛,背面有極稀疏的頭狀具柄的長腺毛或單毛,下半部淡黃白色,質(zhì)地堅硬,革質(zhì);內(nèi)層總苞片線狀披針形,長達(dá)1.2厘米,寬約2毫米,下部稍堅硬,上部邊緣及背面通常有極稀疏的頭狀具柄的長腺毛并雜有長單毛。舌狀小花藍(lán)色,長約14毫米,有色斑。瘦果倒卵狀、橢圓狀或倒楔形,外層瘦果壓扁,緊貼內(nèi)層總苞片,3-5棱,頂端截形,向下收窄,褐色,有棕黑色色斑。冠毛極短,2-3層,膜片狀,長0.2-0.3毫米。花果期5-10月。[1][2]

    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濱?;牡?、河邊、水溝邊或山坡。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京(百花山)、黑龍江(饒河)、遼寧(大連)、山西(汾陽)、陜西(西安、眉縣、周至)、新疆(阿勒泰、哈巴河、福海、塔城、托里、裕民、博樂、沙灣、瑪納斯、烏魯木齊、米泉、伊寧、察布察爾)、江西(遂川)。廣布于歐洲、亞洲、北非。[1]19世紀(jì)末引入美國,在荷蘭、比利時、法國、德國廣泛栽培,在北美也有栽培。在美國東部和加拿大,成為雜草,大量孳生于牧場及路邊。

    在中國遼寧省岫巖滿族聚居地區(qū)據(jù)考證從數(shù)千年前就有野生菊苣的存在。在遼寧省岫巖當(dāng)?shù)氐囊恍M民,將當(dāng)?shù)禺a(chǎn)的野生菊苣稱為“碩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