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 hòng ér sàn

一哄而散

  • 拼 音:yī hòng ér sàn
  • 出處: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壬戌科罷選吉士》第十卷:“御筆硃書四大字,曰:‘今年且罷?!谑且缓宥?。”
一哄而散的意思:哄:吵鬧。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 典故出處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壬戌科罷選吉士》第十卷:“御筆硃書四大字,曰:‘今年且罷?!谑且缓宥ⅰ!?/p>

  • 近義詞

    作鳥獸散

  • 反義詞

    一哄而起、源源而來、接踵而至

  • 英文翻譯

    break up a hubbub

  •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哄:吵鬧。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成語舉例:白鳳、阿男早收拾好錢文,向眾人道謝,看的就一哄而散了。(清 吳趼人《情變》第六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結(jié)構(gòu):偏正式
    產(chǎn)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哄,不能讀作“hōnɡ”;散,不能讀作“sǎn”。
    成語辨形:哄,不能寫作“轟”。
    成語謎面:放鞭炮;火點爆竹
    歇后語:一窩沒王的蜂子

  • 成語故事

    清朝時杭州府仁和縣財主袁鳳賓的兒子袁紹芬是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公子哥兒,他生性好賭,與賭家沈七欠下272銀圓,沈七去袁家討債未果反挨痛打,于是在袁府門口服毒自盡,圍觀的人群紛紛沖進去哄搶貴重物品,等袁鳳賓回家時早已一哄而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