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百家姓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shè)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xùn)|路、河?xùn)|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yuǎn)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qū)。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qū)。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右相堂:唐朝閻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當(dāng)時姜恪因戰(zhàn)功封左丞相。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贊嘆。
日月堂:江蘇省沛縣、豐縣閻氏宗祠堂號為“日月堂”,含有閻爾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復(fù)明之意。
太原堂: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qū)洪江閆氏宗祠堂號
山東樓目閻氏族譜一卷,(清)閻一侯、閻一昌同修,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手抄本?,F(xiàn)被收藏在山東省棲霞鎮(zhèn)棲霞小寨子方村。
山東昌樂閻氏家乘五卷,(清)閻世繩編,閻愉補編,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樹滋堂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河南項城林盧閻氏族譜三卷,(清)閻典唐續(xù)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xué)圖書館。
湖北宜昌紫陽村閻氏續(xù)修族譜四卷,(清)閻大鏞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雅望堂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xué)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xué)會。
河南項城閻氏續(xù)修族譜四卷,(清)閻大鏞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河南省項城市檔案館。
湖南長沙高橋閻氏支譜十七卷,首三卷、末三卷,(民國)閻振冰主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四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
江蘇贛榆閻氏宗譜,著者待考,三幅油布手寫本?,F(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贛榆市檔案館。
閆氏最早是在山西,湖北等地發(fā)展,東漢時,閆氏開始進(jìn)入四川,陜西,甘肅。
明代至清代,閆氏才開始逐漸向南方擴(kuò)展,發(fā)展到江蘇,湖南等地,清代以后,開始進(jìn)入福建,廣東和臺灣。閆氏的主要聚居地有:河?xùn)|,安邑,平陸,宜春,安漢,新安,西城,天水,馬邑,武陽,盛樂,常山,廣平,太原等。
西漢末期,有尚書令閆章(河南滎陽人)的裔孫閆穆因避難遷于巴西安漢(今四川安漢),另有一裔孫閆甫,魏武帝時封平樂侯,復(fù)居河南新安。閆甫的兒子閆璞任象郡太守(今廣西、貴州一帶)。閆璞生閆贊,為晉殿中將軍、漢中太守。閆贊生閆亨,為遼西太守。閆亨生閆鼎,為北平太守,封安成亭侯。其后子孫徙居河南、天水、敦煌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zhàn)亂不息,閆氏大舉南遷,經(jīng)過唐宋及明清兩個重要時期的繁衍遷徙,閆氏落籍于江南許多地方,其中,江蘇、浙江等較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