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米姓專欄主要介紹米姓的起源知識及由來歷史資料,以及推薦多個好聽的米姓男孩/女孩名字。
  • 米姓來源
    米姓起源
    為歷史上的北方少數民族姓氏“昭武九姓”之一。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本為西域胡人,為漢代康居支庶,原居于昭武城(在今甘肅省境內),為匈奴所敗,遷居于中亞阿姆,錫爾倆河流域,建立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尋、戊地九姓政權。米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的西南部,一度屬唐朝管轄,有進入中原者,稱米氏。
  • 米姓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 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隴西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qū)。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高平郡:原為高平縣(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山東巨野),轄七縣,統(tǒng)轄范圍包括今山東巨野、金鄉(xiāng)、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 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zhèn),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遼陽郡:即遼陽,名稱始于小遼水,“水北曰陽”。漢朝時期,遼陽因地處小遼水之北,斂名遼陽。遼陽是遼寧省最古老的城市。遼陽市戰(zhàn)國時期屬燕國遼東郡,治所在襄平。歷經秦、漢、三國時期,均屬幽州遼東郡的轄地。西晉時期屬平州遼東郡。東晉時期的前燕、前奏、后燕等建立割據政權,仍屬遼東郡。從北燕經南北朝到隋朝時期,被高句麗割據。唐朝時期屬安東都護府。國民黨占領時期仍沿用舊制。1949年后實行市、縣分治,屬遼東省。1954年劃歸遼寧省。1958年市縣合并為遼陽市,屬鞍山市。1961年市縣分抬,仍屬鞍山市。1966年改為遼寧省轄市。1968年市縣合并為遼陽市,仍為省轄市。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中國河南省南陽市。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遼陽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鹿門堂:宋朝禮部員外郎米元章號“鹿門居士”。

    寶晉堂:米元章好潔,所居曰“寶晉齋”。

    海岳齋:米元章又號米南宮,書法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并稱"四大家",自號“海岳外史”。

  • 米姓家乘譜牒

    河南新密米氏族譜,(現代)米保全等修,1997年計算機排版膠印本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河南開封杞県湖岡左洼米氏家譜。

    忻州米氏族譜,(現代)米六章、米進榮修,1998年計算機排版膠印本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山東泰安回族米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手寫本。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濟南軍區(qū)陸軍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教員趙錦鐸處。

    廣東南海葉米大堂世守書,(民國)葉弼俊編輯,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美國紐約國立圖書館。

    鄧河米山祠三修支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南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到2009年1月為止,僅存第二卷、第七卷、第十卷。

  • 米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米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到2009年1月為止,米姓在中國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約五十二萬九千余,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033%左右。

    據北宋畫家米芾自己考證,米氏起源于春秋時的楚國羋氏。除了米芾自己的“考證”,由于中國目前幾乎沒有人姓羋氏,可見羋姓都改為同音的米姓了。因為羋姓曾經是人口眾多的龐大貴族家族。秦滅楚國之后,楚國羋姓貴族,為了躲避迫害。于是把姓氏改成字型相似,而且同音的“米”。也有說是因為在書寫過程中不便,而將“羋”字簡化為“米”字。又據《唐書》記載,“米”氏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時期,祁連山北邵武城(中國甘肅省臨澤縣)有個康國,后為匈奴擊敗,遷至中亞(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其中米國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西南一帶。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后歸附內地融入漢族,其中就有“米”氏。其國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并以漢字“米”為氏。

    米氏族人后來主要在隴西郡發(fā)展成望族,世稱隴西望。

    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姓,柴姓80多萬醬姓不足百人

    生活用品系列姓氏統(tǒng)計數據

    姓氏 人數(人)

    柴 807,463

    米 380,302

    油 6,651

    鹽 168

    醬 少于100人

    醋 955

    茶 13,478

  • 米姓男孩名字推薦
    米大海  米順奇  米啟航  米峻熙  米鵬遇  米海明  米培江  米海京  米國京  米國興  米京興  米京生  米海龍  米哲瀚  米新明  米國友  米守志  米星運  米子琪  米子奇  米軒駒  米澤宇  米俊博  米錦豪  米銘森  米駿臣  米慶宇  米錦濠  米奇多  米黎明  米泓帆  米慧軒  米艷紅  米會生  米璟軒  米雨鵬  米子淼  米奧博  米廣松  米傳超  米國慶  米過慶  米吉安  米堤宇  米敖閱  米艤軒  米豐福  米家驍  米成龍  米志文  米志斌  米子堯  米炳碩  米加蓮  米廷華  米軍紅  米秀芳  米國俊  米博寧  米匡頤  米劍濤  米鐫題  米高鳴  米盈瑩  米芳儀  米紅梅  米香萍  米晨燕  米妍琳  米雨婷  米紫嫣  米涵瑩  米馨怡  米宣瑩  米伊琳  米艷婷  米靜萍  米盈蓓  米薇竹  米盈玉  米敏萱  米忠芾  米忠實  米中秋  米中百  米中京  米中天  米忠天  米忠村  米俊恩  米若恩  米若愚  米忠池  米忠馳  米忠央  米忠思  米忠南  米忠熙  米忠汐  米忠贊   查看更多米姓男孩名字
  • 米姓女孩名字推薦
    米芯蓉  米儀卷  米欣冉  米若依  米鑲櫻  米藍朵  米雪寧  米晴菲  米江燕  米晴丹  米筱萱  米月萍  米雪菲  米貝雨  米卉蕊  米雪文  米岑芹  米玉英  米宮靜  米鵲瑾  米蕾嬙  米桃巧  米窈萩  米中勛  米驪安  米思雅  米思涵  米香凝  米圣潔  米思琪  米雯佩  米婧菡  米玉嬌  米建華  米積櫪  米雨杉  米雨珊  米蕾淑  米星露  米厚琳  米朵琳  米浩瑩  米若樸  米書飛  米覓云  米靜曼  米香芹  米慕凝  米憐晴  米代雙  米樂安  米冬菱  米慕卉  米涵梅  米書白  米銘璽  米清平  米安怡  米藝昕  米瓊涵  米半琴  米南蝶  米盼云  米碧雁  米聽菡  米尋柔  米慕雪  米楓潔  米翠珍  米凡蓮  米香蕾  米代蕾  米翠靈  米亦容  米憶薇  米春蘭  米飛真  米映露  米涵芹  米亦雙  米丹松  米詩凡  米寄萱  米如凝  米綠南  米凝絲  米懷夢  米飛蘭  米笑卉  米迎荷  米飛槐  米聽露  米訪彤  米綠柏  米笑翠  米訪天  米靜柏  米凌絲  米小翠  米凡旋   查看更多米姓女孩名字